[发明专利]含磷酸三酯类化合物和3,5,6-三氯吡啶-2-醇类化合物的阻燃性增塑剂及其制备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901278.1 | 申请日: | 2020-09-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430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2 |
| 发明(设计)人: | 赵东源;贺紫昱;张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东源;刘甲孟 |
| 主分类号: | C08K5/521 | 分类号: | C08K5/521;C08K5/3432;C08K5/524;C08L27/06;C08K13/02 |
| 代理公司: | 南京思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88 | 代理人: | 吕鹏涛 |
| 地址: | 211800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磷酸三酯 化合物 吡啶 阻燃 增塑剂 及其 制备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磷酸三酯类化合物和3,5,6‑三氯吡啶‑2‑醇类化合物的阻燃性增塑剂及其制备,它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成:磷酸三酯类化合物60‑90份、3,5,6‑三氯吡啶‑2‑醇类化合物10‑39.5和助溶剂1‑20份。本发明提供的增塑剂,相溶性好,使用方便,兼具增塑性和阻燃性,耐候性佳,成本低,解决了(亚)磷酸三酯类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副产物难处理、目标产品提纯成本高、三废多、分离难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阻燃性增塑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含磷酸三酯类化合物和3,5,6-三氯吡啶 -2-醇类化合物的阻燃性增塑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消防安全形势越来越严格,电缆、电线、电器用塑料消防标准和要求越来越严,家庭、办公、餐饮、宾馆、仓储、车间等场所和行业消防需求越来越强烈,含溴素类阻燃剂毒性较大且溴素成本较高。
磷酸三酯类化合物,例如,(亚)磷酸三酯,其增塑性能好但阻燃效率不高,挥发性较大,且在合成(亚)磷酸三酯类产品时产生的副产品(含其同分异构体)较多,需进行萃取、精馏、精制等分离提纯工序,提纯时要用有机溶剂并需配套精馏、提纯等装置,设备投资大,能耗较高,操作工序多,增加了“三废”处理的成本和难度,提纯过程中增加了安全隐患,较大幅度地增加了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含磷酸三酯类化合物和3,5,6-三氯吡啶-2-醇类化合物的阻燃性增塑剂,以磷酸三酯类化合物和3,5,6-三氯吡啶-2-醇类化合物为主要原料,解决了(亚)磷酸三酯类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副产物难处理、目标产品提纯成本高、三废多、分离难等问题,同时规避了(亚)磷酸三酯副产物(含同分异构体)分离提纯的安全隐患;也拓宽了3,5,6-三氯吡啶-2-醇类化合物的用途,增加了经济、环保和社会效益。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含磷酸三酯类化合物和3,5,6-三氯吡啶-2-醇类化合物的阻燃性增塑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含磷酸三酯类化合物和3,5,6-三氯吡啶-2-醇类化合物的阻燃性增塑剂,它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成:磷酸三酯类化合物60-90份、3,5,6-三氯吡啶-2-醇类化合物 10-39.5和助溶剂1-20份。
在一种优选方案中,本发明提供的含磷酸三酯类化合物和3,5,6-三氯吡啶-2-醇类化合物的阻燃性增塑剂,它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成:磷酸三酯类化合物60-67份、3,5,6- 三氯吡啶-2-醇类化合物25-30份和助溶剂4-15份。
本发明提及的磷酸三酯类化合物是指三氯氧磷与脂肪醇或芳香醇进行酯化反应所制备的磷酸三酯、二酯及其亚态化合物和其他副产物,可以但不局限于磷酸三甲酯、磷酸三乙酯、磷酸三丙酯、磷酸三丁酯、磷酸三辛酯、磷酸三苯酯、亚磷酸三甲酯、亚磷酸三乙酯、亚磷酸三丙酯、亚磷酸三丁酯、亚磷酸三辛酯或亚磷酸三苯酯中的一种或几种;以及生产上述化合物过程中得到的目标产物、异构体和副产物。
在一种优选方案中,磷酸三酯类化合物为磷酸三甲酯、磷酸三辛酯、亚磷酸三甲酯或亚磷酸三辛酯中的一种或几种,例如,磷酸三甲酯、亚磷酸三甲酯以及生产磷酸三甲酯或亚磷酸三甲酯的过程中得到的目标产物、异构体和副产物。
对于本发明而言,3,5,6-三氯吡啶-2-醇类化合物为3,5,6-三氯吡啶-2-醇及其钾盐、钠盐等金属盐,及以3,5,6-三氯吡啶醇为主原料派生的其他衍生物。
在一种优选方案中,3,5,6-三氯吡啶-2-醇类化合物为3,5,6-三氯吡啶-2-醇,其为普通化学品,化学性质稳定,熔点高(169-171℃),毒性低(微毒),不易燃烧,价格适中,原料易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东源;刘甲孟,未经赵东源;刘甲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0127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