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水青鳉受精卵孵化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026050.2 | 申请日: | 2020-01-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340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 发明(设计)人: | 宋静静;于道德;刘凯凯;盖珊珊;迟雯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A01K61/17 | 分类号: | A01K61/17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27 | 代理人: | 梁正贤 |
| 地址: | 266104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水 受精卵 孵化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水青鳉受精卵孵化方法,属于水产养殖领域,本发明方法通过将受精卵在不同盐度梯度的海水中进行孵化,孵化的理化条件为温度26‑28℃,湿度40‑60%,光强80‑125μmol·m‑2·s‑1,光暗比为14:10;本发明方法能够获得清洁度高的受精卵,便于胚胎学实验观察和显微注射等实验操作,本发明方法受精卵的孵化率可高达94.7%。且孵化得到的海水青鳉仔鱼经过后续长期观察,能够正常发育、成长、繁殖,未发现有异常现象存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鱼类繁育领域,具体涉及海洋模式生物海水青鳉的受精卵高效孵化方法。
背景技术
海水青鳉(Oryzias melastigma)隶属于脊索动物门、辐鳍鱼纲、颚针鱼目、怪颌鳉科、青鳉属。其个体较小,成体体长仅为28±2mm,易于实验室内人工培养。繁殖周期短,3月龄即可达到性成熟。受精卵直径约为0.9±0.05mm,整体呈现透明色,便于观察。由于具有以上众多生物学优势,海水青鳉已被推荐为一种理想的海洋模式鱼种,广泛用于生物发育学、生态毒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海水青鳉产卵类型属于典型的黏着沉性卵,与经济鱼种大泷六线鱼、鲆鲽类、鲱鱼、颌针鱼等相似。其孵化温度要求较高,需在26-28℃之间,孵化周期也较长,通常为12-14天。如此高温条件下,受精卵所在水体往往会滋生藻类,例如小球藻、硅藻等微藻。到孵化后期,大量藻类会附着在受精卵表面,导致受精卵整体发黑,仔稚鱼的破壳孵化进程受阻,同时也会影响胚胎观察等实验的正常开展。孵化过程中常常观察到海水青鳉胚胎可以正常发育至后期,但由于壳上附着物过厚,导致仔稚鱼仅仅尾部钻出,头部卡在壳内,最终缺氧死亡。
目前,关于海水青鳉受精卵孵化的专利主要有两个,即“一种青鳉鱼高效繁殖及孵化方法(公告号:105900879A)”和“一种循环水挂网片孵化海水青鳉受精卵的方法(公告号:106172131A)”。前者通过设计了一款孵化箱,设置了1个控制仓和4个幼鱼仓,通过将鱼卵在不同鱼仓中培育,最终获取仔稚鱼。后者则通过将受精卵挂至网片上,然后放入循环水系统进行孵化。这两种孵化方法可以有效节水并获得仔稚鱼,但无论哪种方法都不可避免受精卵在孵化后期发黑、加厚、死亡。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海水青鳉受精卵孵化方法,本发明方法简单、高效,并能保持其较高的洁净度,便于胚胎学实验观察和显微注射等实验操作。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一种海水青鳉受精卵孵化方法,所述方法具体如下:
(1)受精卵孵化的理化条件
温度26-28℃,湿度40-60%,光强80-125μmol·m-2·s-1,光暗比为14:10;
(2)盐度梯度稀释受精卵孵化过程
挑选正常受精的受精卵,将受精卵移至孵化容器中,用新鲜海水冲洗以去除受精卵上吸附的杂质,用盐度30±1‰的海水进行孵化,孵化密度在1-3egg/mL;
海水孵化24h后,将受精卵移至另一容器中继续孵化,孵化海水盐度调至20±1‰;
再次孵化24h后,将受精卵移至另一容器中进一步孵化,孵化海水盐度降为10±1‰;
孵化24h后,将受精卵移至另一容器静止孵化,此时的孵化水体为淡水,盐度为1‰;
在淡水中孵化至10-11天,观察到胚体在受精卵内有明显的翻转现象时,将受精卵快速移回至盐度10±1‰的海水中孵化,孵化4h后移至盐度20±1‰的海水中孵化,孵化4h后再次移至盐度30±1‰的海水中孵化,直至仔鱼破膜而出。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未经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260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有机硅压敏胶基胶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高强度聚焦超声设备与控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