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测量连接带张力的张力传感器在审
| 申请号: | 201911297567.9 | 申请日: | 2019-12-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242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 发明(设计)人: | 张玉玺;石航;刘芳;李心鹏;李红;龚靖傑;王萌;张静;邓哲;王家乐;郭闻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1L5/04 | 分类号: | G01L5/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测量 连接 张力 传感器 | ||
1.一种用于测量连接带张力的张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测量结构和张力获得底座,所述测量结构包括:
主框架,固定于所述张力获得底座之上;其中,所述主框架用于所述连接带穿过以对所述主框架施加向下的力的作用;
形变感知片,固定在所述主框架的底端,所述形变感知片用于在所述连接带穿过所述主框架时感知所述主框架的形变;
其中,所述张力获得底座用于根据形变获得所述连接带的张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测量连接带张力的张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框架包括:
两个平行的竖向壁;
两个平行的横向壁,两个所述横向壁平行固定在两个所述竖向壁之间,所述横向壁的顶端低于所述竖向壁;
横向销轴,所述横向销轴可拆卸的固定在两个所述竖向壁之间且位于两个所述横向壁之间,所述横向销轴的轴心高于所述横向壁的顶端,所述横向销轴的低端低于所述横向壁的顶端;
所述形变感知片固定在所述竖向壁的底端;
其中,所述形变感知片用于在所述连接带穿过所述横向销轴和所述张力获得底座之间的间隙时感知所述主框架的形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测量连接带张力的张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壁位于所述横向销轴的位置具有向上的变形用凹口;
其中,所述变形用凹口用于为所述主框架的形变预留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测量连接带张力的张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竖向壁的底端具有两个向上凹的凹陷部,且两个所述凹陷部相对于所述变形用凹口对称设置;
每个所述凹陷部设置一个所述形变感知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测量连接带张力的张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固定压条,可拆卸的固定在两个所述竖向壁的一端且位于一个所述横向壁之上且所述固定压条和其下方的横向壁之间具有间隙;
其中,所述固定压条用于固定所述连接带和所述主框架的相对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测量连接带张力的张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销轴通过销轴锁紧螺钉与所述竖向壁可拆卸的固定;
所述固定压条通过压片固定螺钉与所述竖向壁可拆卸的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测量连接带张力的张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张力获得底座内嵌有变送采集电路板,所述变送采集电路板包括信号适配电路,模数转换电路,嵌入式单片机和存储器;
所述应变感知片感知到所述主框架的形变产生形变电信号,形变电信号被送至所述变送采集电路板,在所述变送采集电路板中,经所述信号适配电路变换、放大、滤波,由所述模数转换电路变成形变数字信号,在所述嵌入式单片机控制下,根据预设的形变和张力的对应关系,将所述形变数字信号转换为张力数字信号并将所述张力数字信号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测量连接带张力的张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送采集电路板还包括无线通讯接口电路;
所述张力获得底座还内嵌有无线模块和天线;
无线控制指令依次经所述天线,所述无线模块和所述无线通讯接口电路到达所述嵌入式单片机;
所述嵌入式单片机根据所述无线控制指令从所述存储器提取数据,经所述嵌入式单片机,所述无线通讯接口电路,所述无线模块和所述天线传输数字信号数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测量连接带张力的张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送采集电路板还包括USB通讯接口电路;
所述张力获得底座还内嵌有USB插座;
来自外部的有线控制指令依次经所述USB插座,所述USB通讯接口电路到达所述嵌入式单片机;
所述嵌入式单片机根据所述有线控制指令从所述存储器提取数据,经所述嵌入式单片机,所述USB通讯接口电路,所述USB插座传输数字信号数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测量连接带张力的张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送采集电路板还包括电源管理电路和电池充电电路;
所述张力获得底座还内嵌有充电电池;
其中,经所述USB插座,所述USB通讯接口电路,所述电源管理电路和所述电池充电电路对所述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97567.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