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声装置的振动系统及其成型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790478.1 | 申请日: | 2019-08-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727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3 |
| 发明(设计)人: | 王亚南;赵荣秀;邵明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R9/06 | 分类号: | H04R9/06;H04R9/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61031 山东省潍***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发声装置 音圈骨架 振膜 注塑 电连接部 振动系统 导电部 音圈组件 锥盆 电性连接 连接固定 影响性能 组件包括 薄型化 断线 音圈 折环 成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声装置的振动系统,包括相互连接固定的音圈组件以及振膜组件,音圈组件包括音圈骨架以及绕设在音圈骨架上的音圈,振膜组件包括注塑结合的锥盆和折环,锥盆与音圈骨架结合在一起,在音圈骨架上设置有内导电部,内导电部通过电连接部与发声装置的外导电部电性连接,电连接部至少部分注塑在振膜组件的内部。本发明发声装置的振动系统利于产品的薄型化,并且能够在不影响性能的情况下改善断线问题。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发声装置振动系统的成型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将电连接部至少部分注塑在振膜组件内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声技术领域,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发声装置的振动系统及其成型方法。
背景技术
扬声器作为一种电声转化器件,被广泛应用在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中,以实现基本的发声功能。近年来,随着智能音箱、智能家居产业的兴起,因为需要越来越多的空间装配智能控制系统等,消费类电子终端产品预留给扬声器的空间已经不再像传统的音箱那么充足,尤其是在高度方向,即相对于扬声器本身的体积而言,薄型化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现有的常规扬声器设计中,音圈与导电端子一般通过引线连接,装配后,引线位于复合盆与定心支片之间,而为了避免振动过程中对引线的擦碰,需要在Z向上为引线预留出足够的空间,显然不利于达到产品薄型化的要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尝试将引线缝制在定心支片中,以降低Z向的高度需求,但采取这种做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对于大口径的音圈设计,定心支片的尺寸本身将大大减小,如果将引线缝制在定心支片中,定心支片的疲劳容易导致断线;而且对于一些产品,尤其是对于那些定心支片在顺性方面的作用远大于折环的产品,在定心支片上缝制引线会进一步加剧其对F0、THD等声学性能的影响。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扬声器结构做进一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专利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将用于导通内外部电路的电连接部注塑在振膜组件内,在不影响产品性能的基础上,改善断线的问题,并且利于产品薄型化。本发明提供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发声装置的振动系统,包括相互连接固定的音圈组件以及振膜组件,所述音圈组件包括音圈骨架以及绕设在所述音圈骨架上的音圈,所述振膜组件包括注塑结合的锥盆和折环,所述锥盆与所述音圈骨架结合在一起,其中,在所述音圈骨架上设置有内导电部,所述内导电部通过电连接部与所述发声装置的外导电部电性连接;所述电连接部至少部分注塑在所述振膜组件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内导电部为设置在所述音圈骨架上的内焊盘。
优选的,所述内焊盘设置有两个,在所述音圈骨架的外周面上对称设置。
优选的,所述电连接部包括用以与所述内导电部电性连接的内连接部、用以与所述发声装置的外导电部电性连接的外连接部以及连接所述内连接部和所述外连接部的中间部。
优选的,所述锥盆整体呈两端开口的锥形环状结构,所述内连接部自所述锥盆的底端开口处穿出焊接在所述音圈骨架的内焊盘上。
优选的,所述中间部自所述内连接部沿所述锥盆的锥面延伸至靠近所述发声装置的外导电部的位置。
优选的,所述外连接部对应于所述折环的外边缘处,所述外连接部与所述发声装置的外导电部焊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电连接部为主体被包裹在所述振膜组件内部的两根导线。
优选的,所述导线的中间部整体均位于所述振膜组件的内部;或者,所述导线的整体均位于所述振膜组件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导线的中间部包括被所述锥盆包裹在内侧的第一部分,以及被所述折环包裹在内侧的第二部分。
优选的,所述锥盆为纸材质,和/或所述折环为橡胶材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歌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歌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9047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