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间隔渐变印花数字喷墨印花机与印花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317337.8 | 申请日: | 2019-04-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012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2 |
| 发明(设计)人: | 杜兆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岸鲁意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41J25/00 | 分类号: | B41J25/00;B41J25/30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望江西路***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运行支撑系统 喷头组 渐变 数字喷墨印花机 等间隔 交错 三层结构 色彩效果 升降系统 下喷头组 支撑横杆 支撑系统 嵌入孔 伸缩杆 滚轮 滑道 三层 嵌入 打印 移动 | ||
1.一种间隔渐变印花数字喷墨印花机,包括打印平板和喷头组运行系统,所述打印平板包括第一支撑系统,所述第一支撑系统包括第一左前支撑竖杆、第一右前支撑竖杆、第一左后支撑竖杆、第一右后支撑竖杆,所述第一左前支撑竖杆、第一右前支撑竖杆、第一左后支撑竖杆、第一右后支撑竖杆为结构相同的长度固定的竖杆,在所述第一支撑系统上支撑有印花平板,所述印花平板为长方体形,所述印花平板的左前角、右前角、左后角、右后角分别与第一左前支撑竖杆、第一右前支撑竖杆、第一左后支撑竖杆、第一右后支撑竖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左前支撑竖杆、第一右前支撑竖杆、第一左后支撑竖杆、第一右后支撑竖杆的底端固定在地面上,所述印花平板保持水平,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头组运行系统包括第二支撑系统,所述第二支撑系统包括第二左前支撑竖杆、第二右前支撑竖杆、第二左后支撑竖杆、第二右后支撑竖杆,所述第二左前支撑竖杆、第二右前支撑竖杆、第二左后支撑竖杆、第二右后支撑竖杆为结构相同的长度固定的竖杆,所述第二支撑系统位于第一支撑系统的外侧,且第二支撑系统的高度大于第一支撑系统的高度,在所述第二左前支撑竖杆、第二右前支撑竖杆上从下往上依次等间距的设置有下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上前喷头组支撑横杆,在所述第二左后支撑竖杆、第二右后支撑竖杆上从下往上依次等间距的设置有下后喷头组支撑横杆、中后喷头组支撑横杆、上后喷头组支撑横杆,所述下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上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下后喷头组支撑横杆、中后喷头组支撑横杆、上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结构完全相同,所述下前喷头组支撑横杆和下后喷头组支撑横杆保持水平、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和中后喷头组支撑横杆保持水平、上前喷头组支撑横杆和上后喷头组支撑横杆保持水平,所述下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上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下后喷头组支撑横杆、中后喷头组支撑横杆、上后喷头组支撑横杆为两端开放的空心圆柱形结构,所述下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上前喷头组支撑横杆的圆柱上的前侧的两个连接点处分别与第二左前支撑竖杆、第二右前支撑竖杆固定连接,在位于两个连接点正对面的下前喷头组支撑横杆的后侧圆柱的长度方向上开有下前缝隙,在位于两个连接点正对面的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的后侧圆柱的长度方向上开有中前缝隙,在位于两个连接点正对面的上前喷头组支撑横杆的后侧圆柱的长度方向上开有上前缝隙,所述下后喷头组支撑横杆、中后喷头组支撑横杆、上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圆柱上的后侧的两个点处分别与第二左后支撑竖杆、第二右后支撑竖杆固定连接,在位于两个连接点正对面的下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前侧圆柱的长度方向上开有下后缝隙,在位于两个连接点正对面的中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前侧圆柱的长度方向上开有中后缝隙,在位于两个连接点正对面的上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前侧圆柱的长度方向上开有上后缝隙;在所述下前喷头组支撑横杆的空心圆柱内的底部固定设置有下前下弧形杆,所述下前下弧形杆的底部为弧形且与下前喷头组支撑横杆的空心圆柱内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下前下弧形杆的顶部为长方形,在所述下前下弧形杆的顶部上开有下前下滑道,沿着所述下前下滑道等间距的开有下前下固定孔,其中左侧第一个下前下固定孔距离下前喷头组支撑横杆的空心圆柱的左端之间的距离等于右侧第一个下前下固定孔距离下前喷头组支撑横杆的空心圆柱的右端之间的距离,等于任意两个下前下固定孔之间的间距设为d,沿着所述下前上滑道等间距的开有下前上固定孔,所述下前下固定孔和下前上固定孔呈上下竖直一一对应排列;在所述下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空心圆柱内的底部固定设置有下后下弧形杆,所述下后下弧形杆的底部为弧形且与下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空心圆柱内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下后下弧形杆的顶部为长方形,在所述下后下弧形杆的顶部上开有下后下滑道,沿着所述下后下滑道等间距的开有下后下固定孔,其中左侧第一个下后下固定孔距离下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空心圆柱的左端之间的距离等于右侧第一个下后下固定孔距离下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空心圆柱的右端之间的距离,等于任意两个下后下固定孔之间的间距设为d,沿着所述下后上滑道等间距的开有下后上固定孔,所述下后下固定孔和下后上固定孔呈上下竖直一一对应排列;在所述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的空心圆柱内的底部固定设置有中前下弧形杆,所述中前下弧形杆的底部为弧形且与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的空心圆柱内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中前下弧形杆的顶部为长方形,在所述中前下弧形杆的顶部上开有中前下滑道,沿着所述中前下滑道等间距的开有中前下固定孔,其中右侧第一个中前下固定孔距离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的空心圆柱的右端之间的距离等于d/3、左侧第一个中前下固定孔距离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的空心圆柱的左端之间的距离等于2d/3,其他任意两个中前下固定孔之间的间距为d,沿着所述中前上滑道等间距的开有中前上固定孔,所述中前下固定孔和中前上固定孔呈上下竖直一一对应排列;在所述中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空心圆柱内的底部固定设置有中后下弧形杆,所述中后下弧形杆的底部为弧形且与中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空心圆柱内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中后下弧形杆的顶部为长方形,在所述中后下弧形杆的顶部上开有中后下滑道,沿着所述中后下滑道等间距的开有中后下固定孔,其中右侧第一个中后下固定孔距离中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空心圆柱的右端之间的距离等于d/3、左侧第一个中后下固定孔距离中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空心圆柱的左端之间的距离等于2d/3,其他任意两个中后下固定孔之间的间距为d,沿着所述中后上滑道等间距的开有中后上固定孔,所述中后下固定孔和中后上固定孔呈上下竖直一一对应排列;在所述上前喷头组支撑横杆的空心圆柱内的底部固定设置有上前下弧形杆,所述上前下弧形杆的底部为弧形且与上前喷头组支撑横杆的空心圆柱内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上前下弧形杆的顶部为长方形,在所述上前下弧形杆的顶部上开有上前下滑道,沿着所述上前下滑道等间距的开有上前下固定孔,其中左侧第一个上前下固定孔距离上前喷头组支撑横杆的空心圆柱的左端之间的距离等于2d/3、右侧第一个上前下固定孔距离上前喷头组支撑横杆的空心圆柱的右端之间的距离等于d/3,其他任意两个上前下固定孔之间的间距为d,沿着所述上前上滑道等间距的开有上前上固定孔,所述上前下固定孔和上前上固定孔呈上下竖直一一对应排列;在所述上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空心圆柱内的底部固定设置有上后下弧形杆,所述上后下弧形杆的底部为弧形且与上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空心圆柱内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上后下弧形杆的顶部为长方形,在所述上后下弧形杆的顶部上开有上后下滑道,沿着所述上后下滑道等间距的开有上后下固定孔,其中左侧第一个上后下固定孔距离上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空心圆柱的左端之间的距离等于2d/3、右侧第一个上后下固定孔距离上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空心圆柱的右端之间的距离等于d/3,其他任意两个上后下固定孔之间的间距为d,沿着所述上后上滑道等间距的开有上后上固定孔,所述上后下固定孔和上后上固定孔呈上下竖直一一对应排列;在所述下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上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下后喷头组支撑横杆、中后喷头组支撑横杆、上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空心圆柱的左端个右端分别加装有左封盖和右封盖,所述左封盖和右封盖均为圆形片,所述左封盖的一点处通过第一旋转轴连接在空心圆柱的左端的圆柱壁上,所述右封盖的一点处通过第二旋转轴连接在空心圆柱的右端的圆柱壁上,且各喷头组支撑横杆的左端的第一旋转轴和右端的第二旋转轴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下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下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共同由第一电机带动转动,从而带动下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下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左封盖和右封盖转动,从而实现下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下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左端和右端的封闭和开放之间的转换,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中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共同由第二电机带动转动,从而带动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中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左封盖和右封盖转动,从而实现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中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左端和右端的封闭和开放之间的转换,上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上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共同由第三电机带动转动,从而带动上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上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左封盖和右封盖转动,从而实现上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上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左端和右端的封闭和开放之间的转换;在所述第二左前支撑竖杆上设置有左前升降系统,在所述第二右前支撑竖杆上设置有右前升降系统,在所述第二左后支撑竖杆上设置有左后升降系统,在所述第二右后支撑竖杆上设置有右后升降系统,所述左前升降系统、右前升降系统、左后升降系统、右后升降系统的结构相同,所述左前升降系统、右前升降系统、左后升降系统、右后升降系统包括固定横杆,所述左前升降系统的固定横杆的右端与第二左前支撑竖杆固定连接且连接点位于下前喷头组支撑横杆的下部,所述右前升降系统的固定横杆的左端与第二右前支撑竖杆固定连接且连接点位于下前喷头组支撑横杆的下部,所述左后升降系统的固定横杆的右端与第二左后支撑竖杆固定连接且连接点位于下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下部,所述右后升降系统的固定横杆的左端与第二右后支撑竖杆固定连接且连接点位于下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下部,在所述固定横杆上设置有升降竖杆,所述左前升降系统的升降竖杆的底部与固定横杆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左后升降系统的升降竖杆的底部与固定横杆的左端固定连接,且左前升降系统的升降竖杆和左后升降系统的升降竖杆统一由第四电机带动进行上升或下降运动,所述右前升降系统的升降竖杆的底部与固定横杆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右后升降系统的升降竖杆的底部与固定横杆的右端固定连接,且右前升降系统的升降竖杆和右后升降系统的升降竖杆统一由第五电机带动进行上升或下降运动,在所述升降竖杆的顶端设置有固定支撑装置,所述固定支撑装置包括中间横杆,所述中间横杆的底部与升降竖杆的顶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中间横杆的上平面内开有运行滑道,在所述中间横杆的左端和右端分别设置有左升降档杆和右升降档杆,所述左前升降系统和左后升降系统的左升降档杆和右升降档杆统一由第六电机带动进行上升从而使得左升降档杆和右升降档杆伸出中间横杆的左端和右端、或由第六电机带动进行下降从而使得左升降档杆和右升降档杆完全缩入中间横杆的左端和右端,所述右前升降系统和右后升降系统的左升降档杆和右升降档杆统一由第七电机带动进行上升从而使得左升降档杆和右升降档杆伸出中间横杆的左端和右端、或由第七电机带动进行下降从而使得左升降档杆和右升降档杆完全缩入中间横杆的左端和右端,所述升降竖杆完全升高时的高度大于上前喷头组支撑横杆或上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高度;在所述下前喷头组支撑横杆和下后喷头组支撑横杆之间设置有打印组件,所述打印组件包括喷头组运行横杆,在所述喷头组运行横杆的前端设置有前滚轮,所述前滚轮嵌入在下前喷头组支撑横杆的下前下滑道和下前上滑道内,所述前滚轮通过前可控轴承与喷头组运行横杆的前端连接,在所述喷头组运行横杆的后端设置有后滚轮,所述后滚轮嵌入在下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下后下滑道和下后上滑道内,所述后滚轮通过后右可控轴承与喷头组运行横杆的后端连接,所述前可控轴承和后可控轴承的结构完全相同,所述前可控轴承和后可控轴承包括开和关两种状态,当前可控轴承和后可控轴承同时处于关状态时,喷头组运行横杆的前端与前滚轮、喷头组运行横杆的后端与后滚轮之间固定连接,当前可控轴承和后可控轴承同时处于开状态时,喷头组运行横杆的前端与前滚轮、喷头组运行横杆的后端与后滚轮之间滚动连接,所述前滚轮和后滚轮的结构完全相同,在所述前滚轮和后滚轮内设置有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所述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之间角度为180度,且前滚轮和后滚轮的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由第八电机带动进行上升从而使得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伸出前滚轮或后滚轮、或由第八电机带动进行下降从而使得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完全缩入前滚轮或后滚轮,所述前滚轮和后滚轮同时由第九电机带动进行转动,在所述喷头组运行横杆的底部滑动连接有喷头组件,所述喷头组件由第十电机带动沿着喷头组运行横杆来回自由滑动。
2.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间隔渐变印花数字喷墨印花机的数字喷墨印花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时,将喷头组件设置在喷头组运行横杆的最前端,将喷头组运行横杆设置在下前喷头组支撑横杆和下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最左端,设置下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下后喷头组支撑横杆、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中后喷头组支撑横杆、上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上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左封盖和右封盖均处于封闭状态,将所需印花的织物平铺在印花平板上,而后将喷头组运行横杆位于下前喷头组支撑横杆和下后喷头组支撑横杆之间时所需的第一印花图案、喷头组运行横杆位于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和中后喷头组支撑横杆之间时所需的第二印花图案、喷头组运行横杆位于上前喷头组支撑横杆和上后喷头组支撑横杆之间时所需的第三印花图案依次传递给喷头组件的喷印控制系统,而后设置前可控轴承和后可控轴承均处于开状态,第九电机同时带动前滚轮、后滚轮分别沿着下前喷头组支撑横杆的下前下滑道和下前上滑道、下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下后下滑道和下后上滑道转动,从而带动喷头组运行横杆沿着下前喷头组支撑横杆和下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由左往右滑动,当喷头组运行横杆的前端运行至下前喷头组支撑横杆最左侧的一对下前下固定孔和下前上固定孔、且同时后端运行至下后喷头组支撑横杆最左侧的一对下后下固定孔和下后上固定孔时,第九电机停止工作,且设置前可控轴承和后可控轴承均处于关状态,而后第八电机同时带动前滚轮的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进行上升从而使得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伸出前滚轮后分别伸入到下前喷头组支撑横杆最左侧的一对下前下固定孔和下前上固定孔内,同时第八电机同时带动后滚轮的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进行上升从而使得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伸出后滚轮后分别伸入到下后喷头组支撑横杆最左侧的一对下后下固定孔和下后上固定孔内,从而将喷头组运行横杆的左端和右端固定,而后,第十电机带动喷头组件沿着喷头组运行横杆来回滑动一次,从而对织物进行第一个印花宽度的第一图案的印花,而后设置前可控轴承和后可控轴承均处于开状态,且第八电机同时带动前滚轮的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进行下降从而使得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缩入到前滚轮内,同时第八电机同时带动后滚轮的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进行下降从而使得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缩入到后滚轮内,而后第九电机同时带动前滚轮、后滚轮分别沿着下前喷头组支撑横杆的下前下滑道和下前上滑道、下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下后下滑道和下后上滑道转动,从而带动喷头组运行横杆沿着下前喷头组支撑横杆和下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由左往右滑动,当喷头组运行横杆的前端运行至下前喷头组支撑横杆左侧的第二对下前下固定孔和下前上固定孔、且同时后端运行至下后喷头组支撑横杆左侧的第二对下后下固定孔和下后上固定孔时,第九电机停止工作,且设置前可控轴承和后可控轴承均处于关状态,而后第八电机同时带动前滚轮的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进行上升从而使得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伸出前滚轮后分别伸入到下前喷头组支撑横杆左侧的第二对下前下固定孔和下前上固定孔内,同时第八电机同时带动后滚轮的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进行上升从而使得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伸出后滚轮后分别伸入到下前喷头组支撑横杆左侧的第二对下后下固定孔和下后上固定孔内,从而将喷头组运行横杆的左端和右端固定,而后,第十电机带动喷头组件沿着喷头组运行横杆来回滑动一次,从而对织物进行第二个印花宽度的第一图案的印花,且第一个印花宽度的第一图案的印花与第二个印花宽度的第一图案的印花之间的间距等于d,持续直至喷头组运行横杆的前端运行至下前喷头组支撑横杆最右侧的一对下前下固定孔和下前上固定孔、且同时后端运行至下后喷头组支撑横杆最右侧的一对下后下固定孔和下后上固定孔,从而完成对织物的最后一个印花宽度的第一图案的印花,从而完成喷头组件位于下前喷头组支撑横杆和下后喷头组支撑横杆上时的第一图案的所有印花;而后,第一电机共同带动下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下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转动,从而带动下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下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左封盖和右封盖转动,从而实现下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下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左端和右端开放,而后,第五电机共同带动右前升降系统的升降竖杆和右后升降系统的升降竖杆进行上升,直至右前升降系统和右后升降系统的中间横杆的运行滑道分别与下前喷头组支撑横杆的下前下滑道和下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下后下滑道保持水平,而后,右前升降系统和右后升降系统的左升降档杆和右升降档杆统一由第七电机带动进行下降从而使得左升降档杆和右升降档杆完全缩入中间横杆的左端和右端,而后,设置前可控轴承和后可控轴承均处于开状态,第九电机同时带动前滚轮、后滚轮分别沿着下前喷头组支撑横杆的下前下滑道和下前上滑道、下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下后下滑道和下后上滑道转动,从而带动喷头组运行横杆沿着下前喷头组支撑横杆和下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由左往右滑动,从而将前滚轮滑入到右前升降系统的中间滑道内、同时后滚轮滑入到右后升降系统的中间滑道内,而后,右前升降系统和右后升降系统的左升降档杆和右升降档杆统一由第七电机带动进行上升从而使得左升降档杆和右升降档杆伸出中间横杆的左端和右端,从而将前滚轮固定在右前升降系统的固定支撑装置内、同时将后滚轮固定在右后升降系统的固定支撑装置内,而后,第五电机共同带动右前升降系统的升降竖杆和右后升降系统的升降竖杆进行上升,直至右前升降系统和右后升降系统的中间横杆的运行滑道分别与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的中前下滑道和中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中后下滑道保持水平,此过程中第二电机共同带动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中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转动,从而带动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中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左封盖和右封盖转动,从而实现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中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左端和右端开放,而后,右前升降系统和右后升降系统的左升降档杆和右升降档杆统一由第七电机带动进行下降从而使得左升降档杆和右升降档杆完全缩入中间横杆的左端和右端,而后,第九电机同时带动前滚轮、后滚轮分别沿着右前升降系统和右后升降系统的运行滑道转动,从而将前滚轮滑入到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的中前下滑道和中前上滑道、后滚轮滑入到中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中后下滑道和中后上滑道;当喷头组运行横杆的前端运行至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最右侧的一对中前下固定孔和中前上固定孔、且同时后端运行至中后喷头组支撑横杆最右侧的一对中后下固定孔和中后上固定孔时,第九电机停止工作,且设置前可控轴承和后可控轴承均处于关状态,同时第二电机共同带动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中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转动,从而带动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中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左封盖和右封盖转动,从而实现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中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左端和右端封闭,而后第八电机同时带动前滚轮的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进行上升从而使得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伸出前滚轮后分别伸入到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最右侧的一对中前下固定孔和中前上固定孔内,同时第八电机同时带动后滚轮的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进行上升从而使得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伸出后滚轮后分别伸入到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最右侧的一对中后下固定孔和中后上固定孔内,从而将喷头组运行横杆的左端和右端固定,而后,第十电机带动喷头组件沿着喷头组运行横杆来回滑动一次,从而对织物进行第一个印花宽度的第二图案的印花,且此时,第一个印花宽度的第二图案的印花的右侧与最后一个印花宽度的第一图案的印花的左侧紧靠连接,而后设置前可控轴承和后可控轴承均处于开状态,且第八电机同时带动前滚轮的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进行下降从而使得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缩入到前滚轮内,同时第八电机同时带动后滚轮的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进行下降从而使得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缩入到后滚轮内,而后,第九电机同时带动前滚轮、后滚轮分别沿着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的中前下滑道和中前上滑道、中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中后下滑道和中后上滑道转动,从而带动喷头组运行横杆沿着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和中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由右往左滑动,当喷头组运行横杆的前端运行至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右侧的第二对中前下固定孔和中前上固定孔、且同时后端运行至中后喷头组支撑横杆右侧的第二对中后下固定孔和中后上固定孔时,第九电机停止工作,且设置前可控轴承和后可控轴承均处于关状态,而后第八电机同时带动前滚轮的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进行上升从而使得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伸出前滚轮后分别伸入到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右侧的第二对中前下固定孔和中前上固定孔内,同时第八电机同时带动后滚轮的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进行上升从而使得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伸出后滚轮后分别伸入到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右侧的第二对中后下固定孔和中后上固定孔内,从而将喷头组运行横杆的左端和右端固定,而后,第十电机带动喷头组件沿着喷头组运行横杆来回滑动一次,从而对织物进行第二个印花宽度的第二图案的印花,且第一个印花宽度的第二图案的印花与第二个印花宽度的第二图案的印花之间的间距等于d,持续直至喷头组运行横杆的前端运行至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最左侧的一对中前下固定孔和中前上固定孔、且同时后端运行至中后喷头组支撑横杆最左侧的一对中后下固定孔和中后上固定孔,从而完成对织物的最后一个印花宽度的第二图案的印花,从而完成喷头组件位于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和中后喷头组支撑横杆上时的第二图案的所有印花;而后,第二电机共同带动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中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转动,从而带动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中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左封盖和右封盖转动,从而实现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中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左端和右端开放,而后,第四电机共同带动左前升降系统的升降竖杆和左后升降系统的升降竖杆进行上升,直至左前升降系统和左后升降系统的中间横杆的运行滑道分别与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的中前下滑道和中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中后下滑道保持水平,而后,左前升降系统和左后升降系统的左升降档杆和右升降档杆统一由第六电机带动进行下降从而使得左升降档杆和右升降档杆完全缩入中间横杆的左端和右端,而后,设置前可控轴承和后可控轴承均处于开状态,第九电机同时带动前滚轮、后滚轮分别沿着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的中前下滑道和中前上滑道、中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中后下滑道和中后上滑道转动,从而带动喷头组运行横杆沿着中前喷头组支撑横杆和中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由右往左滑动,从而将前滚轮滑入到左前升降系统的中间滑道内、同时后滚轮滑入到左后升降系统的中间滑道内,而后,左前升降系统和左后升降系统的左升降档杆和右升降档杆统一由第六电机带动进行上升从而使得左升降档杆和右升降档杆伸出中间横杆的左端和右端,从而将前滚轮固定在左前升降系统的固定支撑装置内、同时将后滚轮固定在左后升降系统的固定支撑装置内,而后,第四电机共同带动左前升降系统的升降竖杆和左后升降系统的升降竖杆进行上升,直至左前升降系统和左后升降系统的中间横杆的运行滑道分别与上前喷头组支撑横杆的上前下滑道和上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上后下滑道保持水平,此过程中第三电机共同带动上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上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转动,从而带动上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上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左封盖和右封盖转动,从而实现上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上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左端和右端开放,而后,左前升降系统和左后升降系统的左升降档杆和右升降档杆统一由第六电机带动进行下降从而使得左升降档杆和右升降档杆完全缩入中间横杆的左端和右端,而后,第九电机同时带动前滚轮、后滚轮分别沿着左前升降系统和左后升降系统的运行滑道转动,从而将前滚轮滑入到上前喷头组支撑横杆的上前下滑道和上前上滑道、后滚轮滑入到上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上后下滑道和上后上滑道;当喷头组运行横杆的前端运行至上前喷头组支撑横杆最左侧的一对上前下固定孔和上前上固定孔、且同时后端运行至上后喷头组支撑横杆最左侧的一对上后下固定孔和上后上固定孔时,第九电机停止工作,且设置前可控轴承和后可控轴承均处于关状态,同时第三电机共同带动上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上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转动,从而带动上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上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左封盖和右封盖转动,从而实现上前喷头组支撑横杆、上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左端和右端封闭,而后第八电机同时带动前滚轮的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进行上升从而使得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伸出前滚轮后分别伸入到上前喷头组支撑横杆最左侧的一对上前下固定孔和上前上固定孔内,同时第八电机同时带动后滚轮的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进行上升从而使得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伸出后滚轮后分别伸入到上前喷头组支撑横杆最左侧的一对上后下固定孔和上后上固定孔内,从而将喷头组运行横杆的左端和右端固定,而后,第十电机带动喷头组件沿着喷头组运行横杆来回滑动一次,从而对织物进行第一个印花宽度的第三图案的印花,且此时,第一个印花宽度的第三图案的印花的左侧与最后一个印花宽度的第二图案的印花的右侧紧靠连接,而后设置前可控轴承和后可控轴承均处于开状态,且第八电机同时带动前滚轮的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进行下降从而使得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缩入到前滚轮内,同时第八电机同时带动后滚轮的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进行下降从而使得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缩入到后滚轮内,而后,第九电机同时带动前滚轮、后滚轮分别沿着上前喷头组支撑横杆的上前下滑道和上前上滑道、上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的上后下滑道和上后上滑道转动,从而带动喷头组运行横杆沿着上前喷头组支撑横杆和上后喷头组支撑横杆由左往右滑动,当喷头组运行横杆的前端运行至上前喷头组支撑横杆左侧的第二对上前下固定孔和上前上固定孔、且同时后端运行至上后喷头组支撑横杆左侧的第二对上后下固定孔和上后上固定孔时,第九电机停止工作,且设置前可控轴承和后可控轴承均处于关状态,而后第八电机同时带动前滚轮的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进行上升从而使得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伸出前滚轮后分别伸入到上前喷头组支撑横杆左侧的第二对上前下固定孔和上前上固定孔内,同时第八电机同时带动后滚轮的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进行上升从而使得上伸缩固定杆和下伸缩固定杆同时伸出后滚轮后分别伸入到上前喷头组支撑横杆左侧的第二对上后下固定孔和上后上固定孔内,从而将喷头组运行横杆的左端和右端固定,而后,第十电机带动喷头组件沿着喷头组运行横杆来回滑动一次,从而对织物进行第二个印花宽度的第三图案的印花,且第一个印花宽度的第三图案的印花与第二个印花宽度的第三图案的印花之间的间距等于d,持续直至喷头组运行横杆的前端运行至上前喷头组支撑横杆最右侧的一对上前下固定孔和上前上固定孔、且同时后端运行至上后喷头组支撑横杆最右侧的一对上后下固定孔和上后上固定孔,从而完成对织物的最后一个印花宽度的第三图案的印花,从而完成喷头组件位于上前喷头组支撑横杆和上后喷头组支撑横杆上时的第三图案的所有印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岸鲁意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岸鲁意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17337.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