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跨座式单轨车的挡车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821201240.8 | 申请日: | 2018-07-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8556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4 |
| 发明(设计)人: | 丁洪圣;王旭民;雷军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襄阳国铁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1K7/16 | 分类号: | B61K7/16;B61K7/1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41199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滑动挡车器 滑轨 跨座式单轨车 支撑基座 挡车器 本实用新型 液压缓冲器 固定式 撞击头 车挡 滑动方向 节省空间 经济实用 使用寿命 一端设置 伸出端 滑动 检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跨座式单轨车的挡车器,包括支撑基座(1)、滑动挡车器(2)和固定式车挡(3),所述支撑基座(1)上设置有滑轨(4),滑动挡车器(2)设置在滑轨(4)上,滑动挡车器(2)沿滑轨(4)滑动,所述滑动挡车器(2)包括液压缓冲器(5),液压缓冲器(5)伸出端上设置有撞击头(6),在支撑基座(1)上沿滑轨(4)滑动方向远离滑动挡车器(2)撞击头(6)的一端设置有固定式车挡(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结构简单、节省空间、检修维保方便、经济实用、使用寿命长的跨座式单轨车的挡车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挡车器,特别是一种CMR2型跨座式单轨车的挡车器,属于轨道车辆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挡车器是轨道车安全运行的重要部件,在没有挡车器的情况下,容易造成轨道车出轨或撞车的事故发生。因此,在轨道末端安装挡车器可以避免发生重大的安全事故。现有的机车挡车器多为滑动挡车器,滑动挡车器具有缓冲、降速、减振四级挡车性能,挡车器主架采用重型角钢焊接,无螺栓连接,具有挡车承受力强、承受重力平稳等性能。但是这种挡车器存在以下缺点:1、挡车器缺少阻尼缓冲结构,不能有效减低对机车的冲击损伤;2、缺乏复位机构,挡车器阻挡机车停下来之后无法恢复在初始位置,需要人工将挡车器回复到初始位置,操作复杂,人力成本高;3、挡车器通用性差,无法通用于不同型号的机车车体。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结构简单、节省空间、检修维保方便、经济实用、使用寿命长的跨座式单轨车的挡车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跨座式单轨车的挡车器,包括支撑基座、滑动挡车器和固定式车挡,所述支撑基座上固定设置有滑轨,滑动挡车器设置在滑轨上,滑动挡车器沿滑轨滑动,所述滑动挡车器包括液压缓冲器,液压缓冲器伸出端上设置有撞击头,在支撑基座上沿滑轨滑动方向远离滑动挡车器撞击头的一端固定有固定式车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滑动挡车器和固定式车挡之间沿滑轨固定连接有若干个阻尼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液压缓冲器包括液压油缸,液压油缸伸出端上固定连接有撞击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固定式车挡上固定有液压油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阻尼器设置有5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滑动挡车器上端固定连接有反光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支撑基座包括支撑箱、下方箱和钢板,钢板一端与支撑箱固定连接,另一端与下方箱固定连接,固定式车挡通过螺栓贯穿钢板固定在下方箱上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支撑箱和下方箱的下端与桥墩/机车轨道通过若干高强螺栓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跨座式单轨车的挡车器包括有滑动挡车器、阻尼器和液压固定式车挡,当列车需要停车,以较快的速度接触滑动挡车器,机车在阻尼器的缓冲作用下,冲撞力被持续减小,机车速度不断下降,当滑动挡车器在列车的继续推动撞击在液压固定式车挡上时,此时的冲撞力逐渐释放完毕,机车最终停了下来,阻尼器能从机车开始接触挡车器至停车的时间里对机车进行缓冲减速,有效降低挡车器对机车的冲击反作用力造成的损伤。
2、本实用新型的挡车器与机车之间接口精确无误、准确可靠,在接受额定工况的撞击下,无机械损伤和变形现象,挡车器稳定性高。
3、当机车离开滑动挡车器,液压固定式车挡的液压杆伸出,推动滑动挡车器恢复到原始位置,重复下次的撞击循环,操作方便,节约人力成本。
4、本挡车器的承受机车冲击力强,可以满足低于挡车器最大可承受冲击力的不同型号的机车应用要求,提高了挡车器的通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襄阳国铁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襄阳国铁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2012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