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马铃薯薯渣和芽孢杆菌构建生物絮团养殖对虾的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810385439.9 申请日: 2018-04-26
公开(公告)号: CN108522382A 公开(公告)日: 2018-09-14
发明(设计)人: 张翠英 申请(专利权)人: 徐州工程学院
主分类号: A01K61/59 分类号: A01K61/59
代理公司: 长沙星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05 代理人: 许伯严
地址: 221108 ***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马铃薯薯渣 培养液 对虾 生物絮凝 芽孢杆菌 构建 絮团 制备 养殖 养殖系统构建 对虾成活率 生物安全性 对虾养殖 含量调整 颗粒饲料 连续曝气 培养生物 饲料系数 养殖成本 添加量 投入量 饵料 肥水 蛋白质 放养 交换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基于马铃薯薯渣和芽孢杆菌构建生物絮团养殖对虾的方法,它涉及对虾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步骤如下:(1)马铃薯薯渣制备;(2)生物絮凝培养液制备;(3)养殖系统构建:首先利用肥水培养生物饵料,接着放养对虾苗,其养殖密度为100000‑150000尾/亩(666.7m2),然后投入生物絮凝培养液,投入量为200‑400kg/亩,连续曝气15‑20天,后期投入马铃薯薯渣和颗粒饲料,根据其蛋白质含量调整添加量,使得C/N比达到10。本发明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对虾成活率到85%以上、单产提高10%以上、降低饲料系数为1.0‑1.2、降低养殖成本降低15‑20%,而且具有生物安全性高、零交换水等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对虾的养殖方法,具体涉及基于马铃薯薯渣和芽孢杆菌构建生物絮团养殖对虾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对虾养殖生产以池塘养殖为主,采用的是“三塘合一”的养殖模式,即养殖对虾的活动、摄食和排泄以及代谢产物的氧化分解在同一个池塘中进行。研究表明对虾对饲料的利用率不到30%,其余部分则以各种代谢产物的形式排放到养殖水体中。因此,随着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密度加大,代谢产物也大幅度增加,超过养殖池塘自身净化能力,自身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养殖场地老化和病害等问题随之而来。

同时,养殖户多采用频繁换水排污的手段寻求出路。池塘养殖日换水量约为5-10%,由此造成每生产1公斤对虾则需换水20吨水的现状。而最终流入水域中的各种养殖污水,使得水域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加剧,加大了水源水质的危机,使养殖用水受到限制。所以,频繁换水并不能解决养殖池塘污染的问题,还破坏了养殖对虾、微生物和环境三者所构成的动态平衡,加剧疾病的暴发,并且危害养殖产品的食用安全。这样,既加大了外来风险又增加了水源的污染,增加了病害交叉感染和流行的几率。自身污染和外源污染的相互作用,引发了水产疾病的频繁发生。

生物絮团技术是利用营养废物并将其转化为微生物生物量,进而被系统内养殖对象利用或经收获后加工成饲料成分。通过不断曝气和搅拌水体,并向养殖水体中添加有机碳物质,人工调控养殖系统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而起到净化水质、促进营养物质循环、降低饲料系数、提高养殖生物存活率的作用。合适的有机碳源对形成和维持生物絮团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国内外所用的有机碳源多为葡萄糖、淀粉和蜂蜜,这些物质相对价格比较高,难以适应大规模对虾养殖的需求。

因此,选择适合养殖实情的高效、经济的有机碳源,不但降低养殖费用,而且符合当前低碳生态的需求。综上所述,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基于马铃薯薯渣和芽孢杆菌构建生物絮团养殖对虾的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基于马铃薯薯渣和芽孢杆菌构建生物絮团养殖对虾的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对虾成活率到85%以上、单产提高10%以上、降低饲料系数为1.0-1.2、降低养殖成本降低15-20%,而且具有生物安全性高、零交换水等特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基于马铃薯薯渣和芽孢杆菌构建生物絮团养殖对虾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马铃薯薯渣制备:新鲜马铃薯薯渣经整理、除杂,调整其料水比为1:20-1:40,加入耐热性α-淀粉酶在90℃条件下液化至DE值为20,灭酶,经喷雾干燥即为马铃薯薯渣;

(2)生物絮凝培养液制备:在培养池中先后加入1-2%马铃薯薯渣、1-2%颗粒饲料,接种2-3%芽孢杆菌X3,培养48-72h,以生物絮凝体粒径在120μm以上为宜;

(3)养殖系统构建:首先利用肥水培养生物饵料,接着放养对虾苗,其养殖密度为100000-150000尾/亩(666.7m2),然后投入生物絮凝培养液,投入量为200-400 kg/亩,连续曝气15-20天,后期投入马铃薯薯渣和颗粒饲料,根据其蛋白质含量调整添加量,使得C/N比达到10。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工程学院,未经徐州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8543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