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汽车电池冷却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334264.9 | 申请日: | 2018-04-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0040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1 |
| 发明(设计)人: | 杨娜;冯钊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河科技学院 |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67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恒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394 | 代理人: | 轩文君 |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冷却水循环 冷却管 冷却装置 电动汽车电池 叶轮 变向装置 电池箱 双循环 蒸发器 冷却 外挂 变速驱动装置 汽车空调系统 同轴固定连接 并行流道 串行流道 电池冷却 电芯外部 降温效果 开关阀组 转动连接 不均匀 冷凝器 冷却水 四循环 组开关 电芯 两组 下端 环绕 外部 | ||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电池冷却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冷却装置并行流道降温效果不明显,串行流道降温不均匀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安装有若干排电芯的电池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芯外部环绕有两组冷却管,冷却管内可装有冷却水以实现双循环冷却,所述的冷却管上安装有一组开关阀组,开关阀组可在温度升高时开启,将双循环变为四循环冷却,所述的冷却管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冷却水循环桶,冷却水循环桶内转动连接有叶轮,叶轮下端同轴固定连接有变向装置,所述的变向装置置于冷却水循环桶下方且和置于电池箱下方的变速驱动装置相连,所述的冷却水循环桶外部可外挂蒸发器,蒸发器可和汽车空调系统中冷凝器相连;本发明提高了电池冷却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在能源制约、环境污染等大背景下,国家将发展新能源作为改善环境、节约成本的重要举措。其中,新能源汽车行业在不断努力下,近几年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电动车汽车因其使用成本低,维修保养容易,行驶稳定、换挡无冲击且环保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迅速成为新能源汽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各大汽车厂商也在应市场需求和国家号召纷纷大力发展电动汽车行业,使电动汽车在近几年有了长足的进步。
电池作为电动汽车重要的核心部件之一,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到电动汽车的性能。然而受技术条件的限制,电池的动力性能很难在短期内有大的突破,如果要使电动汽车得到商业化广泛应用,就必须保证电池在最优条件下工作,以提高其工作性能、延长寿命。电动汽车上使用的动力电池箱是由多排电芯通过串、并联方式组成的,电池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从而使得电池箱整体温度升高,而温度过高时会严重影响电池性能和寿命,甚至会直接导致电池失效。同时,放电时,电池箱中各个电芯的放热或者散热不均匀容易导致电池箱中出现温差,局部温度较高的电池老化较快,长时间运行会破坏电池组的一致性,从而使电池组失效。对电池进行有效的散热冷却管理,使得电池箱工作时,其内部温度分布均匀,而且整个电池箱温度维持在电池的最佳工作温度范围内,对提高电池性能、延长电池寿命至关重要。
现有的电池冷却装置多分为风冷和液冷,风冷模式主要是强制冷风流经电池表面进行换热冷却。这种方案受外界环境影响比较大,特别是高温天气下,需要从乘员舱引入冷风,换热效率比较低;且因入口风温比较难控制,故电池温度也比较难控制。
而现有的液冷装置多采用并行流道,流道并行位于每个电芯之间,冷却水被分流,冷却效果大打折扣;有些厂商的液冷采用串行流道,冷却板蛇形安装在电芯间隙中,这种串行流道在很大程度了增加了液冷系统的系统压力损失,且当冷却液在冷管前半段完成降温后,流到冷板后半段的温度上升明显,冷却效果明显降低,易造成电池箱内温度分布不均,破坏电池组的一致性,长时间运行易使电池组失效。
总结来看,现有的电动汽车电池冷却技术主要有以下缺点:
1、并行流道冷却水被分流,导致每个流道的降温效果不明显,虽温度控制较均匀,但降温冷却效果差;
2、串行流道中冷却水流至蛇形冷板后半段降温效果显著下降,虽前半段降温冷却效果明显,但无法持续至后半段,这种情况在汽车长时间行驶后尤为明显,使电池箱内部温度分布不均且压力损失较大。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新的电动汽车电池冷却装置来解决此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新的电动汽车电池冷却装置,有效的解决了并行流道降温效果不明显,串行流道降温不均匀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河科技学院,未经黄河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3426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