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反应堆压力容器及应用于反应堆压力容器的支承结构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276282.6 | 申请日: | 2018-03-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357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7 |
| 发明(设计)人: | 曹学冰;李其朋;翟立宏;吴凤岐;路广遥;周建明;黎勋;魏超;沈黎;刘强;张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21C13/024 | 分类号: | G21C13/024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瑞方达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14 | 代理人: | 林俭良;杨波 |
| 地址: | 518031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上步中路***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环形本体 压力容器 反应堆压力容器 支承结构 内支承 外支承 支承 冷却剂 压力容器筒体 横断面外形 端面外形 堆内构件 连接接口 筒体侧壁 支承基座 焊缝 环形本 面接触 侧壁 焊接 断裂 应用 承载 体内 保证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反应堆压力容器及应用于反应堆压力容器的支承结构,支承结构包括环形本体、在环形本体外圈设置的外支承部、以及在环形本体内圈设置的内支承部。环形本体的端面外形与压力容器的筒体侧壁的横断面外形对应,外支承部与压力容器外侧的支承基座连接,以及内支承部对压力容器内侧的堆内构件支承。环形本体作为压力容器与外支承部、内支承部的连接接口,使支承结构需要承载整个压力容器自重及其内所有冷却剂和设备的重量,环形本体作为压力容器筒体的一部分,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保证了环形本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还解决了传统情况下在压力容器侧壁面上设置支承时与筒体面面接触焊接可能造成焊缝断裂、可靠性不高的缺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核电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反应堆压力容器及应用于反应堆压力容器的支承结构。
背景技术
核电站中,反应堆压力容器是主要的反应堆冷却剂压力边界和防止裂变产物释放的第二道屏障。压力容器作为一回路包容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支承并定位堆内构件,并与其共同形成稳定流畅的堆内流道。在核电站运行过程中,需要对压力容器设计支承结构,以支承压力容器自重及其内部冷却剂和其他设备的重量,保证反应堆的平稳运行。同时,压力容器作为一回路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还需要支承和定位堆内构件,并与其共同形成稳定流畅的堆内流道。
相关技术中的压力容器内壁面和外壁面上通常需要单独设置支承架、支承臂等结构,压力容器内侧的支承用来对压力容器内侧的部件支承,压力容器外侧的支承用来与外侧的支承基座等连接,让外侧的支承基座等对压力容器支承。
单独设置支承架、支承臂等结构的制作和安装比较麻烦,安装位置的精度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也造成了支承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反应堆压力容器及应用于反应堆压力容器的支承结构。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应用于反应堆压力容器的支承结构,包括环形本体、在所述环形本体外圈设置的外支承部、以及在所述环形本体内圈设置的内支承部;
所述环形本体的端面外形与所述压力容器的筒体侧壁的横断面外形对应,所述外支承部与所述压力容器外侧的支承基座连接,以及所述内支承部对所述压力容器内侧的堆内构件支承。
优选地,所述外支承部在所述环形本体外圈沿周圈设置;所述内支承部在所述环形本体内圈沿周圈设置。
优选地,所述外支承部上沿周圈设有与所述支承基座连接的外锁孔,所述内支承部上沿周圈设有与所述堆内构件连接的内锁孔。
优选地,所述内锁孔为设于所述内支承部的上侧的盲孔,通过锁固件与所述压力容器内吊篮的法兰连接。
优选地,所述环形本体、外支承部、内支承部为一体结构。
一种反应堆压力容器,包括上筒体、下筒体以及所述的支承结构,所述上筒体的下端面和所述下筒体的上端面分别与所述环形本体的两相对侧连接。
优选地,所述堆内构件包括吊篮,所述内支承部支承在所述吊篮的法兰的下侧。
优选地,所述法兰与所述内支承部之间密封配合。
优选地,所述法兰和所述内支承部之间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为O型密封圈或C型密封圈。
优选地,所述内支承部的上侧设有内锁孔,以通过锁固件将所述法兰锁合到所述内支承部上。
优选地,所述环形本体的高度位置与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的重心高度位置相当。
实施本发明的反应堆压力容器及应用于反应堆压力容器的支承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环形本体作为压力容器与外支承部、内支承部的连接接口,使支承结构需要承载整个压力容器自重及其内所有冷却剂和设备的重量,环形本体作为压力容器筒体的一部分,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7628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核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
- 下一篇:耦合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