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力锂离子电池系统的热管理方法及热管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10666.3 | 申请日: | 2018-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832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9 |
发明(设计)人: | 陈新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汉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42 | 分类号: | H01M10/42;H01M10/48;H01M10/613;H01M10/615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王锋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锂离子电池 热管理 锂电池 热管理装置 选定区域 箱内腔 锂电池箱 导热膜 动力锂电池组 隔热保温材料 绝热 传热连接 工作性能 加热装置 均匀加热 有效控制 置入 优选 制冷 冷却 隔离 外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力锂离子电池系统的热管理方法及热管理装置。所述热管理方法包括:将至少一导热膜的局部至少置入锂电池箱内腔的选定区域,所述选定区域内容置有一个以上动力锂电池组,并使该至少一导热膜与置于锂电池箱外部的制冷和/或加热装置传热连接。优选的,所述锂电池箱内还设置隔热保温材料,用以将所述锂电池箱内腔的选定区域与所述锂电池箱内腔的其余区域和/或所述锂电池箱的周围环境绝热隔离。藉由本发明的热管理方法及热管理装置,可以实现动力锂离子电池系统的快速的均匀加热或冷却,且成本低廉,易于操作,可有效控制动力锂离子电池系统的温度,提升其工作性能及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特别涉及动力锂离子电池系统的热管理方法及热管理装置,尤其是锂离子电池的 高效冷却/加热方法,属于新能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雾霾”已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中燃油车的尾气排放是雾霾形成的 主要原因之一。锂离子电池凭借其优良的性能成为新一代电动汽车的理想动力源, 它具有重量轻、储能大、功率大、无污染、也无二次污染、寿命长、自放电系数 小等优点,是较为理想的车用蓄电池。
锂离子电池在长时间工作状态下会产生大量热量,从而引起电芯产生较大的温升。电芯 温度过高会引起电解液分解,造成电芯体积膨胀变形,甚至爆炸等严重问题。现阶段的解决 办法为:(a)风冷(参阅CN105957986A):即在电池组内安装微型风扇进行强制对流,由于 电池组内空间受限,均温效果十分不理想;(b)液冷(参阅CN106025425A):即在电池组下 面加循环液再通过制冷器降温,效果一般且严重影响电池包的结构紧凑性。此外,在高温夏 季,炎热的环境和地表环境对锂电池箱体的热辐射使电芯温度增加,也严重影响了锂离子电 池的使用。
除此之外,锂离子电池在低温下存在放电时间短、充电受限制等问题,这导致了锂离子 电池电动汽车在冬季或寒冷区域续航里程短,限制了其广泛普及,同时也限制了基于锂离子 电池的电子元器件(如摄像机/照相机)在苛刻环境下(如南北极)的正常使用。目前解决这 一问题的方式主要是使用加热装置(如流体加热装置,电加热片装置)对锂离子电池进行外 部加热,但这种方式存在很多缺点,例如:(1)需要固定加热装置及电池,使电池重量增加, 结构复杂化;(2)加热装置产生的热量一般通过循环风传递,加热效率不高;(3)若通过底 部极柱将热量传递到电池内部,则电池温度分布不均匀,会减少电池组使用寿命。
因此业界亟待开发一种应用于动力锂电池组的高效冷却/加热方法,同时对锂电池箱体进 行保温隔热处理,防止外界温度对电芯的温度干扰,籍以延长其使用寿命,提升其性能并扩 展其应用范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锂离子电池系统的热管理方法及热管理装置,尤其 是一种高效的冷却/加热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为实现前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力锂离子电池系统的热管理方法,包括:将至少一导热膜的 局部区域置入锂电池箱内腔的选定区域,所述选定区域内容置有一个以上动力锂电池组,并 使该至少一导热膜与置于锂电池箱外部的制冷和/或加热装置传热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动力锂离子电池系统的热管理装置,所述动力锂离子电池系 统包括锂电池箱,且至少在所述锂电池箱内腔的选定区域内容置有一个以上动力锂电池组, 至少一导热膜的局部区域置入锂电池箱内腔的选定区域,同时该至少一导热膜与置于锂电池 箱外部的制冷和/或加热装置传热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汉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汉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1066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