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信装置、控制程序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780047840.5 | 申请日: | 2017-08-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651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4 |
| 发明(设计)人: | 小林洋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夏普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2J50/10 | 分类号: | H02J50/10;H02J7/00;H02J50/80;H04B5/02;H04M1/00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赛恩倍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34 | 代理人: | 汪飞亚;习冬梅 |
| 地址: | 日本国大***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通信 装置 控制程序 以及 接触 供电系统 | ||
具备:近距离无线通信部,其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通信部,其接收从非接触地将电力进行输电的输电装置发送的与输电相关的输电信息;以及控制部,其在通信部接收到输电信息时,控制向近距离无线通信部的通电。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几个方式涉及通信装置、控制程序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
本申请基于2016年8月5日于日本申请的特愿2016-154856号并主张其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以往,由非接触(无线)地进行电力的输电(供电)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输电装置)、和接受并使用从无线电力传输装置输电来的电力的终端装置等通信装置(受电装置)构成的非接触供电系统正在实用化。另外,近年来,构成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终端装置多功能化,具备基于NFC(Near Field radio Communication)等的近距离无线通信的功能的终端装置也正在实用化。
然而,对于上述的终端装置所具备的NFC电路而言,使用与无线电力传输装置进行无线电力传输时所使用的电波相同频率的电波、或者倍增的频率的电波来进行电力的输电。而且,在无线电力传输电路中,为了将电力进行输电这一目的,一般使用比NFC电路用于通信的电波格外高的输出的电波。因此,对于搭载有无线电力传输的受电功能和基于NFC的通信功能的终端装置(电子设备)而言,若在进行基于NFC的通信时实施基于无线电力传输的输电(供电),则发生由于用于实施将电力进行输电的电波而导致NFC电路损坏的情况。
因此,例如提出专利文献1那样的技术,该技术能够在搭载于受电侧通信装置的电池(二次电池)的基于无线供电的充电正在进行期间实施通信电路的动作,而且用于防止二次电池的充电正在进行期间的通信电路的破坏。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中,在受电侧通信装置的受电部所具备的电压检测电路在二次电池的正在进行充电期间检测到超过规定阈值的充电电压(传输电压)的情况下,切断向NFC电路的通电。由此,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中,防止正在由无线供电进行充电期间的NFC电路的破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0335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一般,在进行无线电力传输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首先,无线电力传输装置(输电装置)将较弱的电力进行输电,并在与接受并使用所输电的电力的终端装置等的通信装置即将从输电装置输电来的电力进行充电的通信装置之间进行通信。而且,输电装置在通过与通信装置之间的通信能够确认了通信装置中做好了受电的准备后,开始较强的电力的输电。这样,在进行无线电力传输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输电装置不会最初便将较强的电力向通信装置(受电装置)输电。因此,通常,在非接触供电系统中,不会发生输电装置向通信装置(受电装置)输电的电力即通信装置的充电电压急剧上升这样的状况。
然而,构成非接触供电系统的输电装置也有时具备同时相对于多个通信装置(受电装置)将电力进行输电的功能(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若在输电装置正在相对于某个通信装置(受电装置)进行输电时,其他通信装置(受电装置)进入进行无线电力传输的电波的范围内,则输电装置将已经进行输电的较强的电力向其他通信装置输电。换句话说,可能导致相对于通信装置从最初便进行较强的电力的输电。在这种情况下,在最初便被输电了较强的电力的通信装置中,充电电压急剧上升。
如上述那样,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是在受电侧通信装置的受电部所具备的电压检测电路在正在进行充电期间检测到超过规定阈值的充电电压(输电电压)的情况下切断向NFC电路的通电的技术。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中,在充电电压急剧上升的情况下,来不及进行切断向NFC电路的通电的处理,存在NFC电路被破坏的危险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夏普株式会社,未经夏普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478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