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插头可调的移动设备充电器在审
| 申请号: | 201710597761.3 | 申请日: | 2017-07-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534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8 |
| 发明(设计)人: | 朱捷;苏伟;袁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智朴思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1R27/00;H01R13/66;H01R13/5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插头 可调 移动 设备 充电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木工工具,具体涉及插头可调的移动设备充电器。
背景技术
“锂电池”,是一类由锂金属或锂合金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1912年锂金属电池最早由Gilbert N.Lewis提出并研究。20世纪70年代时,M.S.Whittingham提出并开始研究锂离子电池。由于锂金属的化学特性非常活泼,使得锂金属的加工、保存、使用,对环境要求非常高。所以,锂电池长期没有得到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锂电池已经成为了主流。锂电池大致可分为两类:锂金属电池和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不含有金属态的锂,并且是可以充电的。可充电电池的第五代产品锂金属电池在1996年诞生,其安全性、比容量、自放电率和性能价格比均优于锂离子电池。由于其自身的高技术要求限制,现在只有少数几个国家的公司在生产这种锂金属电池。
现有的多接头充电器一般采用十字结构,包括3个充电插头和一根电源线,但是,由于充电插头种类固定,无法根据需求进行选择,与不同手机匹配较为麻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多接头充电器一般采用十字结构,包括3个充电插头和一根电源线,但是,由于充电插头种类固定,无法根据需求进行选择,与不同手机匹配较为麻烦,目的在于提供插头可调的移动设备充电器,解决现有的多接头充电器一般采用十字结构,包括3个充电插头和一根电源线,但是,由于充电插头种类固定,无法根据需求进行选择,与不同手机匹配较为麻烦的问题。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插头可调的移动设备充电器,包括电源线,所述电源线上连接有带有凹槽的外壳,所凹槽内通过转轴连有一个圆盘,所述圆盘上设置有不少于两个充电插头。通过上述结构,将充电插头设置在一个圆盘上,所述圆盘能以转轴为中心在凹槽内旋转,即至少一个充电插头可以绕转轴进行旋转,在需要使用哪种充电插头时,只需要将对应的插头旋出外壳即可,解决了由于充电插头种类固定,无法根据需求进行选择,与不同手机匹配较为麻烦的问题。
所述外壳为沿柱型结构体的一个端面向内切割出一个通槽的结构。
所述圆盘与充电插头之间还设置有充电接头。增大各个充电插头之间的距离,避免同时使用时出现冲突。
所述充电插头的芯片设置在充电接头内。有些充电插头需要芯片认证,如MFI芯片,芯片可以置于充电接头中。
所述充电插头设置在圆盘侧面。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插头可调的移动设备充电器,解决了由于充电插头种类固定,无法根据需求进行选择,与不同手机匹配较为麻烦的问题;
2、本发明插头可调的移动设备充电器,可以安装认证芯片,适用于多种接口标准。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结构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结构主视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外壳,2-电源线,3-圆盘,4-充电接头,5-充电插头,6-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插头可调的移动设备充电器,包括电源线2,所述电源线2上连接有带有凹槽的外壳1,所凹槽内通过转轴6连有一个圆盘3,所述圆盘3上设置有四个充电插头5。所述外壳1为沿柱型结构体的一个端面向内切割出一个通槽的结构。所述圆盘3与充电插头5之间还设置有充电接头4。所述充电插头5的芯片设置在充电接头4内。所述充电插头5设置在圆盘3侧面。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智朴思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智朴思互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9776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