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磁性纳米线器件、其制作方法与磁性纳米线的构筑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64857.8 | 申请日: | 2017-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2373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1 |
发明(设计)人: | 龙世兵;李磊磊;滕蛟;刘琦;吕杭炳;刘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43/08 | 分类号: | H01L43/08;H01L43/02;H01L43/12;B82Y40/00;B82Y10/00;B82Y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韩建伟;谢湘宁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磁性 纳米 器件 制作方法 构筑 方法 | ||
1.一种磁性纳米线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纳米线器件包括依次叠置设置的衬底(1)、第一电极层(3)、绝缘层(4)和第二电极层(6),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层(3)与所述第二电极层(6)中的一个电极层为铁磁电极层,另一个电极层为非磁性电极层,所述磁性纳米线器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铁磁电极层与所述绝缘层(4)之间的原子阻挡层(5),所述原子阻挡层(5)包括纳米通孔(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纳米线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铁磁电极层的材料选自Fe、Co与Ni中的一种或多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纳米线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铁磁电极层的厚度为30~50n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纳米线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磁性电极层的材料选自Pt与Ti中的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纳米线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磁性电极层的厚度为30~50n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纳米线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4)的材料选自TiO2、TaO5、HfO2、NiO与ZrO2中的一种或多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纳米线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4)的厚度为10~30n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纳米线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原子阻挡层(5)的材料选自石墨烯、二硫化钼与五碲化锆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原子阻挡层包括N个单原子层,其中,N为整数,且1≤N≤3。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纳米线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通孔(50)的直径在20~50nm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纳米线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纳米线器件还包括:
种子层(2),设置在所述衬底(1)与所述第一电极层(3)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磁性纳米线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种子层(2)的材料选自Ti和/或Cr。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磁性纳米线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种子层(2)的厚度在5~10nm之间。
13.一种磁性纳米线器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作方法包括:
在衬底上依次叠置设置第一电极层、绝缘层、原子阻挡层和第二电极层,且所述第一电极层为非磁性电极层,所述第二电极层为铁磁电极层,或者
在衬底上依次叠置设置第一电极层、原子阻挡层、绝缘层和第二电极层,且所述第一电极层为铁磁电极层,所述第二电极层为非磁性电极层,
其中,所述原子阻挡层包括纳米通孔。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磁控溅射法、离子束溅射法或电子束蒸发法设置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或所述第二电极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原子层沉积法、磁控溅射法或离子束溅射法设置所述绝缘层。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铁磁电极层的材料选自Fe、Co与Ni中的一种或多种。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铁磁电极层的厚度为30~50nm。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磁性电极层的材料选自Pt与Ti中的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64857.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