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速离心纺丝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621425389.5 | 申请日: | 2016-12-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479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 发明(设计)人: | 邹守宝;袁建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大铭光电复合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邹守宝 |
| 主分类号: | D01D5/18 | 分类号: | D01D5/18;D01D5/12;D01D5/14;D01D10/02 |
| 代理公司: | 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3206 | 代理人: | 周培培 |
| 地址: | 311402 浙江省杭州市富***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高速 离心 纺丝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速离心纺丝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纺制纳米级别纤维丝的高速离心纺丝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利用物理方法对高分子材料进行纺丝的技术大致有如下几种:1.熔喷无纺布纺丝工艺,为常见的化学纤维熔体纺丝工艺;2.静电纺丝工艺;3.静电离心纺丝或者离心静电纺丝工艺;4.高速离心纺丝工艺。
这些工艺方法中能够纺出亚微米至纳米级纤维的技术,只有静电纺丝和高速离心纺丝。至于离心静电纺丝或者静电离心纺丝只是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利用静电库伦电场力使离心纺丝纺出的纤维更加有序分布;或者利用离心力对黏度较高的被纺材料(熔液)从毛细孔管中拉出或甩出,形成纤维流或者射流,再用静电库伦电场力进行拉伸纤维流或者射流。
关于高速离心纺丝技术的相关专利申请有:
2007年中国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申请的名称为“熔体和溶液离心纺丝制备非织造物的装置”(申请号为200710306660.2)的专利申请,该装置上的离心喷嘴露在外面,喷嘴与外界空气接触,从喷嘴射出的射流直接进入到自由空气环境中,即从喷嘴射出的射流离开了离心力场的作用,进入到螺旋线式地拉伸过程中。
2010年东华大学申请的名称为:“一种制备纳米纤维量产装置”(申请号为 201010018296.1)的专利申请,在专利申请文件公开的图示中显示:喷嘴是在储料桶的外壁上,是露在外面的,喷嘴与外界自由空气接触,从罐壁孔射出的射流直接进入到自由空气中,或者直接进入到有电场力的自由空气中,即从喷嘴射出的射流离开了离心力场的作用,进入到螺旋线式地拉伸过程中。
2011年青岛大学申请的名称为:“一种制备纳米纤维绞线结构的装置”(申请号为201110137417.9)的专利申请,该装置上的L形喷嘴是直接暴露在自由空气环境中,喷嘴与外界自由空气接触,即喷嘴射出的射流直接进入到自由空气环境中,即从喷嘴射出的射流离开了离心力场的作用,进入到螺旋线式地拉伸过程中。
2013年中科昊泰新材料有限公司与北京化工大学联合申请的名称为:“一种微分分流离心纺丝法制备纳米纤维的装置”(申请号为201310163308.3)的专利申请,该装置上喷嘴与外界自由空气接触,其离心喷嘴射出的射流直接进入到自由空气的环境中,即从喷嘴射出的射流离开了离心力场的作用,进入到螺旋线式地拉伸过程中。
2008年纳幕尔杜邦公司申请的名称为:“Production of nanofibers by melt spinning”(专利号为ZL200880120862.0)的专利,该专利产品相对前述的几个申请专利产品而言,区别在于:比较充分的利用了旋转盘产生的离心力,类似于浙江理工大学的无针离心纺丝方案(2016年第3期,《产业用纺织品》“离心纺:一种高效制备微/纳米纤维的纺丝方法(二)”)。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申请的名称为“水平盘式旋转离心纺丝法”(申请号:201010252151.8)的专利申请,公开了无针离心纺丝法。但是熔体或溶液在旋转盘的平面上形成薄膜时,与旋转盘平面有摩擦,其阻力会抵消部分离心力。薄膜变薄后因分子的团聚作用,又会收缩成一条线(文献中称之为手指状),将先前膜变薄的效果抵消掉,而且细流拉伸过程中,会受到切向气流剪切力和细流在旋转离心盘平面上的摩擦力的影响,影响纺丝细度及均匀度。
2014年广东魏保平申请的名称为“一种嵌套式纺丝体”(申请号: 201410698917.3)的专利申请,设备上的离心喷嘴同样是暴露在自由空气中,即从嘴喷出的射流直接进入到自由空气中,呈螺旋线式地拉伸。
2016年烟台森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申请的名称为“一种离心螺旋纺丝装置” (申请号201610224066.8)的专利申请,其离心喷嘴同样是暴露在自由空气中,从喷嘴喷出的射流直接进入到自由空气中,呈螺旋线式地拉伸。即从喷嘴射出的射流离开了离心力场的作用,进入到螺旋线式地拉伸过程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大铭光电复合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邹守宝,未经杭州大铭光电复合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邹守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2538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