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丸回火炉有效
| 申请号: | 201611227209.7 | 申请日: | 2016-12-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0212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3 |
| 发明(设计)人: | 苏祖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青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1D9/36 | 分类号: | C21D9/36;C21D1/18 |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0217 | 代理人: | 王照伟 |
| 地址: | 402160 重庆市永***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回火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钢丸的热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丸回火炉。
背景技术
钢丸是一种用特种材料经特殊热处理制成的球状颗粒。在钢丸的制备过程中,一般采用的设备是离心机,离心机通过将融化后的高碳钢倒入旋转的离心砖中,然后依靠离心机的离心作用,从而甩出形成各种尺寸的钢丸,被甩出的钢丸将落入淬火池中急速冷却,急速冷却后的钢丸再进行重新加热回火,从而使钢丸达到所需的硬度。其中,回火过程中,钢丸一般采用的方式是高温回火处理工艺,目的是为了使钢丸具有较好的强度、塑性和韧性,以方便钢丸达到各个领域中的使用标准。
目前,在钢丸回火处理的过程中,一般是将钢丸直接倒入到炉体中,通过煤气加热碳砖,从而对碳砖上的钢丸进行回火处理。但是,由于钢丸在回火前进行了淬火处理,所以钢丸的表面温度较低,而回火的温度又比较高,所以使得钢丸在回火时会突然受热,从而可能会出现钢丸由于受热膨胀过快而产生不规则的膨胀,最终使得生产出的钢丸次品率太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免钢丸突然受热而产生不规则形变的钢丸回火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基础方案为钢丸回火炉,包括热风炉、炉体和进料斗,主要在于,所述热风炉与炉体之间接通有热风管;所述炉体内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用隔板隔成的进料腔、回火腔和集料腔,所述回火腔有多个,最底层的回火腔与热风管接通,相邻两回火腔之间连接有泄压管,所述泄压管上均设有泄压阀,从上至下的泄压管上的泄压阀压力设定值依次增大;所述隔板上都设有能向下密封送料的传料机构,各个回火腔的传料机构下方均设有倾斜的滑轨;所述进料斗底部接通有放散管,所述放散管的一端与顶层的回火腔接通,放散管的另一端与进料腔接通,放散管上安装有放散阀,所述放散阀位于进料斗与回火腔之间。
基础方案的工作原理:对钢丸进行回火处理时,首先热风炉中的高温高压气体通入到底部的回火腔中,当压强达到泄压阀所设定值时,底部的回火腔将向上一层回火腔泄入热风,以此逐渐向上泄压,由于泄压阀中所对应的压力越来越小,所以每个回火腔内的温度也将逐渐降低;进料斗中的钢丸在进入炉体时,首先会从进料斗掉落到放散管中,然后打开放散阀,使顶部回火腔内的高压热风从放散管中排出,同时通过其排出的热风作用使得钢丸被吹入到进料腔内,然后通过传料机构进入到回火腔内,进入回火腔内的钢丸随着滑轨逐渐滑向回火腔的底部,并通过另一传料机构进入下一个回火腔内,因此使得钢丸在回火过程中所对应的温度将逐渐上升。
基础方案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通过设置多层回火腔,并且回火腔的温度从上到下依次升高,使得钢丸在回火的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从而避免了受热过快而产生的不规则膨胀。从上到下的泄压管上的泄压阀所设置的压力依次增大,主要在于由于各个回火腔的体积相同时,回火腔从上到下所对应的压强依次增大,并加上高压热风在泄压过程中的热量损失,使得所对应的回火腔温度依次增大,从而实现钢丸回火时温度逐渐升高的需求。隔板上设有能向下密封送料的传料机构,主要在于可以保证钢丸在依次进入各个腔室时,不会出现各腔室之间直接相通的情况。放散管与进料斗底部相通,并另一端接通于进料腔,通过这样可以使得每次打开放散管上的放散阀时,进料斗进入到放散管的钢丸就会被放散出的高压热风吹入进料腔中,从而实现钢丸的定量补给,并且通过放散出的热风可以对钢丸实现一个初步的预热。
对基础方案进行优化得到优化方案1,所述放散管连接进料腔的一端向上倾斜,放散管上设有用于防止钢丸向回火腔回流的凸起。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防止钢丸自行沿放散管滚入进料腔中,并且防止钢丸向回火腔方向回流,从而保证当每次放散的时候钢丸才能进入进料腔内。
对优化方案1进行优化得到优化方案2,所述隔板在传料机构处向下凹陷。这样的设置可以使得钢丸可以向隔板上传料机构的地方汇聚,从而方便传料机构对钢丸的传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青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市青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2720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Hu矩的差值云团外推降雨预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大数据海洋生物探测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