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应变法测试桩的承载力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146453.4 | 申请日: | 2016-03-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3537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4 |
| 发明(设计)人: | 王奎华;李振亚;高柳;张鹏;肖偲;郭海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张法高 |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法 测试 承载力 方法 | ||
1.一种高应变法测试桩的承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仪器设备安装:在桩身分别等间距布置串列式的应变计和串列式的加速度传感器,并将其分别连接于应变测试仪和加速度测试仪;最下端的应变计和加速度传感器均位于桩端处;
步骤2.数据采集:采用重锤敲击桩顶,利用应变测试仪测试桩身不同位置处的应变信号,同时利用加速度测试仪测试桩身不同位置处的加速度信号并转换成速度信号;
步骤3.桩的承载力计算:根据测得的桩身不同位置处的应变,计算得到桩身各段的总摩阻力和桩端总端阻力;根据测得的桩身不同位置处的速度,计算得到桩身各段的动摩阻力和桩端动端阻力,桩身各段的总摩阻力与动摩阻力之差即为静摩阻力,桩端总端阻力与桩端动端阻力之差即为桩端静端阻力,最后将所求得的静摩阻力和桩端静端阻力累加,即得到桩的极限承载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应变法测试桩的承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具体如下:
1-1.下放钢筋笼时,沿桩身通长对称布置两根钢管,并保证均处于竖直状态;
1-2.待桩身混凝土浇筑完毕之后,将N+1个串列式应变计和N个串列式加速度传感器分别放置于两根钢管内,相邻应变计之间及加速度传感器之间的距离为1~2米;其中串列式应变计自上而下编号分别为0,1,2,……,i-1,i,……,N-1,N,串列式加速度传感器自上而下编号分别为1,2,……,i,……,N,随后在钢管内浇筑配制好的水泥浆液将串列式应变计和加速度传感器密封在钢管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应变法测试桩的承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具体如下:
2-1.待桩身混凝土强度达到高应变测试要求时,在桩顶面钢管口与桩身外延之间切割出一条具有一定深度的窄缝,通过窄缝将导线引出,应变计和加速度传感器分别连接在应变测试仪和加速度测试仪上;
2-2.在桩顶铺设一定厚度的干沙当作垫层,将重锤吊至一定高度后放下敲击桩顶,通过应变测试仪测试桩身不同位置处的应变信号,通过加速度测试仪测试桩身不同位置处的加速度信号并转换成速度信号。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应变法测试桩的承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3具体如下:
3-1.第i段桩桩身静摩阻力计算,i=1,2,…,N-1
根据编号为i-1和i的应变计分别所测得的桩身应变εi-1和εi,可得第i段桩的总摩阻力fi为:
fi=EAεi-1-EAεi
其中:E和A分别为桩的弹性模量和横截面积;
第i段桩的总摩阻力fi包括动摩阻力fdi和静摩阻力fsi两部分,根据加速度传感器i测得的速度vi,可得动摩阻力fdi为:
fdi=viδiSi
其中:Si和δi分别为第i段桩桩侧表面积及桩侧土阻尼系数;
据此可求得第i段桩的静摩阻力为:
fsi=fi-fdi=EAεi-1-EAεi-viδiSi
3-2.第N段桩桩身静摩阻力及桩端静端阻力计算
根据编号为N-1和N的应变计分别所测得的桩身应变εN-1和εN,可得第N段桩的总摩阻力fN和桩端总端阻力fb之和为:
fN+fb=EAεN-1-EAεN
第N段桩的总摩阻力fN包括动摩阻力fdN和静摩阻力fsN两部分,桩端总端阻力fb包括动端阻力fbd和静端阻力fbs两部分,根据编号为N的加速度传感器测得的速度vN,可得第N段桩动摩阻力fdN和桩端动端阻力fbd分别为:
fdN=vNδNSN;
fbd=vNδbSb
其中:Sb和δb分别为桩端截面积和桩端土阻尼系数;
据此可求得第N段桩的静摩阻力fsN和桩端静端阻力fbs之和为:
fsN+fbs=EAεN-1-EAεN-vNδNSN-vNδbSb
3-3.在求得每段桩的静摩阻力和桩端静端阻力之后,可得桩的极限承载力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46453.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