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净矿用空冷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330258.8 | 申请日: | 2015-05-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148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 发明(设计)人: | 李雨田;吴淑印;王丹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8F25/06 | 分类号: | F28F25/06;E21F3/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6655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自净 矿用空冷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矿用降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净矿用空冷器。
背景技术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和采掘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高温热害的矿井数量越来越多,而且热害程度日益严重。资料显示[1],目前我国已有70多处矿井的采掘工作面气温超过30℃,最高达37℃。矿井高温热害已成为与瓦斯、煤尘、火灾、水灾并列的重大灾害。矿内高温热环境不仅降低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危害井下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增加了事故的发生率,影响了矿井经济效益,甚至危及到矿井安全。。
目前,在矿井降温系统中普遍采用空冷器降温实际应用中看,虽已经过多年研究,还存在众多突出问题。矿井降温系统的输冷距离长,维护较困难,冷损大,有的冷损高达45%以上,冷负荷需求量巨大。冷器的体积大,占据空间大,只能在工作面入口端集中冷却风流,在高温热害严重的工作面,温差导致雾气蒙蒙,而出口端风温又超限的情况;由于空冷器堵塞等原因,矿用空冷器的传热系数和换热效率较低;防尘和清洗技术一直没有很好解决;
其中光管式空冷器,由于空气阻力较小,清洁管壁较容易,但换热效率不高;翅片式空冷器,由于井下空气潮湿,且由于冷凝水的产生,导致表面式空冷器在井下高粉尘环境下极易粘着粉尘,从而大大降低了表面式空冷器的换热能力;喷淋式空冷器中空气与冷冻水直接接触进行热湿交换,换热充分,并且热效率高,但由于冷水损失大,而且不及表面式空冷器那样机动灵活,甚至影响生产,所以长期以来没能推广采用。
由于以上原因,需要设计出一种换热效率高,不易集聚粉尘,体积小,移动灵活,不妨碍正常工作的矿用空冷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换热效率高,易于清洁,体积小,安装、移动方便快捷的矿用空冷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净矿用空冷器,包括箱体、换热管束和喷淋水管,其中,箱体为长方体,箱体左侧面设置有冷水进水管和冷水回水管,箱体前部侧面设置有出风口,箱体后部侧面设置有风机和进风口,箱体上部侧面设置有吊钩,箱体下部侧面设置有泄水口;换热管束设置在箱体内部,换热管束为多排平行的铜管,换热管束上端连接有进水分水器,换热管束下端连接有回水集水器;喷淋水管设置在换热管束上部位置,喷淋水管下部位置均匀铺设有多个喷头;换热管束上部侧面设置有管束支架;换热管束中间部位垂直设置有多个换热串片。
进一步地,换热管束为紫铜管。
进一步地,喷淋水管与进水分水器相连,直接使用冷水喷淋。
进一步地,喷淋水管设置在换热管束上方。
进一步地,喷淋水管为多根平行设置的金属管。
进一步地,喷头使用喷射水流的喷头而非喷雾喷头。
进一步地,换热串片为相同的带圆孔的矩形铝片。
进一步地,换热串片与换热管束用胀管方式连接。
该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实用新型具有坚固的箱体,抗燥能力强。换热管束为多排紫铜管,上面穿有多篇换热串片增加换热面积,换热效率高,且管内流体不宜堵塞。换热管束上方设有多根喷淋管,每根喷淋关胜有多个喷头,可在换热管束裸游粉尘是及时进行喷淋,便于清洁。结构简单紧凑,体积小,不会对正常工作造成妨碍。本装置结构紧凑,换热能力强,换热效率高,易于清洁,体积小,移动安装灵活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实用新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装置中的A-A剖面图。
图3是图1所示装置中的B-B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装置中的换热串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装置中的换热管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说明:1、箱体;2、冷水进水管;3、进水分水器;4、换热管束;5、回水集水器;6、冷水回水管;7、泄水口;8、换热串片;9、喷淋水管;10、喷头;11、管束支架;12、吊钩;13、风机;14、进风口;15、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科技大学,未经山东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3025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改良的油包囊蛋白及其应用
- 下一篇:手操纵式工作器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