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除尘器六出口和双列引风机后烟气系统联合布置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875055.1 | 申请日: | 2015-12-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0276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5 |
| 发明(设计)人: | 杨劲;范旭;范永春;李伟科;马雪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3L17/00 | 分类号: | F23L17/00;F23J15/02;F23J11/00;F23J13/00 |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刘培培 |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引风机 脱硫吸收塔 双列 除尘器 烟囱 联合布置结构 烟气系统 减小 出口 出口连接 靠近设置 空间联合 连接烟道 依次连接 竖直 正对 紧凑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除尘器六出口和双列引风机后烟气系统联合布置结构,包括与除尘器六个出口连接的双列引风机,与所述双列引风机对应连接的脱硫吸收塔,以及与所述脱硫吸收塔连接的烟囱,且依次连接的所述双列引风机、脱硫吸收塔及烟囱的中心线均位于同一平面;所述脱硫吸收塔和所述烟囱竖直并排靠近设置,所述双列引风机横向并排设置于所述脱硫吸收塔外侧,所述脱硫吸收塔布置于所述双列引风机和烟囱之间,且所述双列引风机的出口均正对所述脱硫吸收塔设置。将除尘器后的各设备呈“一”字形的空间联合布置,使各设备之间布置更紧凑,减小了占地面积、减小了连接烟道的长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火力发电厂房结构布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除尘器六出口和双列引风机后烟气系统联合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燃煤火力发电厂项目中,除尘器出口到烟囱中心线的距离是重要的占地指标之一,烟气系统大部分设备都布置在锅炉后,前烟道和除尘器布置相对比较固定,而除尘器后设备布置的占地尺寸和烟道造价对发电厂的初投资占比较大,烟道的阻力也直接影响着发电厂的运行经济性。
国内外对除尘器后设备的主要布置格局基本都是采用各设备顺列布置,即在除尘器后顺列布置双列引风机,双列引风机后布置脱硫吸收塔和烟囱。双列引风机通常是布置在除尘器和脱硫吸收塔之间,可横向或竖向布置,但这种布置方式不仅占地大,而且增加烟道阻力和烟道材料消耗量。另外,双列引风机布置在除尘器和脱硫吸收塔之间,双列引风机出口只是面向脱硫吸收塔入口,与脱硫吸收塔中心线是错开布置的,脱硫吸收塔和双列引风机布置位置较远。
传统的除尘器后设备布置方案,很难充分利用到各处空间,使得除尘器后设备的布置占地大、烟道长、阻力大,因为不管双列引风机是横向还是竖向布置,都没有利用到脱硫吸收塔和烟囱之间的横向上的空间。双列引风机布置在除尘器和脱硫吸收塔之间,拉大了除尘器出口至烟囱中心线的纵向距离,增加了占地和烟道的材料消耗。另外,如果是采用矩形烟道布置,烟道的阻力和材料耗量将会进一步增加,使得厂用电耗增大。而且,脱硫吸收塔入口前的烟道有水平90°直角弯头,流场分布不均,影响进入脱硫吸收塔内烟气均匀性。
发明内容
基于此,针对上述传统的除尘器后设备布置不合理,很难充分利用到各处空间,使得除尘器后设备的布置占地大、烟道长、阻力大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除尘器六出口和双列引风机后烟气系统联合布置结构。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除尘器六出口和双列引风机后烟气系统联合布置结构,包括与除尘器六个出口连接的双列引风机,与所述双列引风机对应连接的脱硫吸收塔,以及与所述脱硫吸收塔连接的烟囱,且依次连接的所述双列引风机、脱硫吸收塔及烟囱的中心线均位于同一平面;所述脱硫吸收塔和所述烟囱竖直并排靠近设置,所述双列引风机横向并排设置于所述脱硫吸收塔外侧,所述脱硫吸收塔布置于所述双列引风机和烟囱之间,且所述双列引风机的出口均正对所述脱硫吸收塔设置。
将除尘器六出口后的双列引风机、脱硫吸收塔、烟囱等设备呈“一”字形的空间联合布置,使各设备之间布置更紧凑,减小了占地面积、减小了连接烟道的长度即节省了烟道材料,合理布置了除尘器后各设备,有效利用了除尘器后的立体空间。而且,依次设置的双列引风机、脱硫吸收塔及烟囱是根据它们的高度依次进行布置,将最矮小的双列引风机布置在外侧,脱硫吸收塔布置在中间,而将最高的烟囱布置在内侧,合理利用了除尘器后的立体空间。而且,使双列引风机横向设置并且双列引风机的出口均正对脱硫吸收塔入口设置,使引风机与脱硫吸收塔的连接烟道更平缓(不会出现较大较多的弯头),也使连接烟道设置较短,使烟气流场更均匀减小了烟气阻力,使得脱硫吸收塔入口烟气流场均匀,提高脱硫效率。另外,各设备之间布置合理,也不影响设备的检修维护,也能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而且,各设备及烟道可共用支撑框架,降低土建成本。
下面对其进一步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7505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