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变宽度加载脊的超宽带短馈源喇叭天线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793479.3 | 申请日: | 2015-11-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8104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7 |
| 发明(设计)人: | 吴志锋;肖鸿;王国年;黄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01Q13/02 | 分类号: | H01Q13/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000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馈源喇叭 天线 超宽带 反射面 加载脊 照射 反射面天线 一致性要求 空间辐射 拟合曲线 平滑过渡 天线辐射 天线设置 相位中心 转换装置 场转换 辐射场 脊波导 平坦度 投射 导波 反射 减小 馈源 同轴 照度 汇聚 辐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变宽度加载脊的超宽带短馈源喇叭天线的实现方法。本发明主要用于解决馈源喇叭天线对反射面照射时在超宽带范围内幅度照度和相位平坦度一致性要求,减小馈源相位中心随频率的变化程度。馈源喇叭天线设置有同轴脊波导转换装置、变宽度加载脊和采用相位平滑过渡拟合曲线设计的天线辐射腔装置,馈源喇叭天线将导波场转换成反射面照射所需的空间辐射场并将其投向反射面,反射面将馈源喇叭天线投射来的辐射场反射、汇聚并辐射到空间获得高性能的反射面天线。该方法适宜于变宽度加载脊的超宽带短馈源喇叭天线的设计与实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宽度加载脊的超宽带短馈源喇叭天线的实现方法,适用于现代雷达等电子设备。本发明属于雷达天线与微波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雷达中最常用的天线形式有阵列天线和面天线两种。反射面天线在形成高增益和要求波束形状的同时,因馈电简便、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等因数使得其在雷达装备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面对当前复杂的电磁环境,为提高雷达装备的抗地杂波干扰、抗人为干扰的能力以及雷达对抗反辐射导弹袭击自我保护等等能力需求,这势必将对天线的宽频带、低副瓣特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反射面天线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馈源的性能。目前常规脊喇叭天线因其存在的固有结构尺寸、脊设计方式及幅度、相位照射不一致性等缺陷限制了其作为反射面天线馈源的使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涉及的一种变宽度加载脊的超宽带短馈源喇叭天线的实现方法,将输入信号传输到同轴插座,通过紧凑型同轴脊波导转换装置、变宽度加载脊及采用相位平滑过渡拟合曲线实现的异型辐射腔等装置实现的馈源喇叭天线将导波场转换成反射面照射所需的空间辐射场并将其投向反射面,而反射面将馈源喇叭天线投射来的辐射场反射、汇聚并辐射到空间,从而获得高性能的反射面天线。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一种变宽度加载脊的超宽带短馈源喇叭天线的实现方法,将输入信号传输到同轴插座,通过采用同轴内导体紧贴脊尾部设计的同轴脊波导转换装置和变宽度加载脊以及采用相位平滑过渡拟合曲线设计的天线辐射腔装置实现馈源喇叭天线在超宽带范围内对反射面照射幅度和相位一致性,减小了馈源相位中心随频率的变化程度,同时缩短了馈源轴向尺寸。
同轴脊波导转换装置设置有同轴插座1、矩形波导2和加载脊4;矩形波导2的一端与金属短路块5连接,金属短路块5表面覆有表贴式吸波材料6,吸波材料6用于滤除信号激励时产生的高次模,矩形波导2的另一端与天线辐射腔3相连。
加载脊4设置有上加载脊9和下加载脊10,上加载脊9和下加载脊10分别设置有半径为R1的半圆柱体15、等高度h1的直线段脊7、变宽度脊11以及半径为R2的扇形加载脊12,上加载脊9、下加载脊10分别与矩形波导2和天线辐射腔3的腔体内表面连接,变宽度脊11的脊宽度从w1渐变到w2,高度从h1渐变到h1/3,长度为天线辐射腔3轴向长度的1/3;扇形加载脊12的高度从h1/3渐变到h2;加载脊4与天线辐射腔3的腔体内表面连接。
在和等高度的直线段脊7的末端开有直径为ΦD1的孔,和ΦD1的孔相对应位置的矩形波导2的宽壁上开有一个直径为ΦD1的孔,用于同轴插座1直径为ΦD2的内导体8穿过,且内导体8与表贴式吸波材料6之间间距为d;上加载脊9和下加载脊10在矩形波导2和天线辐射腔3的内部是上下对称安装;天线辐射腔3的辐射腔体由两组相对而成的上金属板13和侧金属板14组成,上金属板13和侧金属板14尾部分别设计为加载曲线16和加载曲线17的形状。
上金属板13和侧金属板14的尾部加载曲线16和17分别根据反射面天线方位面和俯仰面的相位照射一致性要求采用相位平滑过渡拟合曲线反推得到,突破了传统设计中直接采用扇形金属板进行馈源喇叭天线照射相位的修正。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934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低剪切静态混合器
- 下一篇:用于农用收割机的切割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