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反向折合伞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259465.4 | 申请日: | 2014-05-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605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 发明(设计)人: | 杨学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学震 |
| 主分类号: | A45B11/00 | 分类号: | A45B11/00;A45B19/04;A45B25/02;A45B25/18;A45B9/00 |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 地址: | 350108***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反向 折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雨具,具体涉及一种反向折合伞。
背景技术
雨天乘坐小车时,由于车门打开空间所限,开伞、收伞都不方便,除雨水滴落身体外,收入车内的雨伞容易弄湿车座。在公交车等公共场合收伞时,也易弄湿环境,沾湿他人,十分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实现反向折合,有利于在特定狭窄空间开合使用并防止雨水滴落在身上或沾湿环境、携带方便的反向折合伞。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方案实现:一种反向折合伞,包括伞面、可伸缩伞杆、伞架和手柄,所述伞架包括主伞骨、支撑骨、上伞巢和下伞巢,所述手柄套设在伞杆下端部,伞杆由若干节圆杆相套接形成,相邻两节圆杆之间通过弹性销钉进行限位,所述上伞巢固连于伞杆上端并与主伞骨相铰接,所述下伞巢套设于伞杆上并与支撑骨相铰接,其中下伞巢可沿伞杆轴向滑动,所述伞杆的外围还套设有伞身,所述伞身为圆筒管状,所述伞面为弹性薄膜,所述伞杆上套设有夹于上伞巢和下伞巢之间的压缩弹簧,所述下伞巢的直径大于所述上伞巢直径,所述伞身内径大于所述下伞巢直径,所述手柄位于伞身下端使得向下拉手柄时伞身的上端顶住支撑骨并使其与主伞骨向上翻并收缩到伞身内。
进一步的,所述手柄上端设有卡在所述伞身下端的挡圈,所述挡圈的直径大于所述伞身内径以使挡圈可卡在伞身后端防止手柄进入伞身内。
进一步的,所述挡圈外周部与一压板的中部相铰接,所述压板的上端朝向伞身一侧设有钩部,所述伞身侧部设有与所述钩部相配合的凸齿使得钩部扣于凸齿上实现手柄与伞身的对接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伞身上端侧部铰接有可扣盖在伞身上端的伞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反向折合伞反向开合伞面,十分适合空间狭窄的乘车人雨天使用,并能够有效的防止雨水滴落在人身上,同时雨伞收缩在一伞身内,方便携带,防止弄湿车座,也不会在拥挤的时候蹭到他人身上,同时还能将伞身制作成各种玩具或出行防身用具,如棒球棍或拐杖等等,实现多功能化,样式多样化,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使用状态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伞面打开状态构造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伞面收合状态构造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压板与伞身配合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伞面、2-伞杆、3-主伞骨、4-支撑骨、5-手柄、6-上伞巢、7-下伞巢、8-压缩弹簧、9-伞身、10-挡圈、11-压板、12-钩部、13-凸齿、14-弹性销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通过具体实施例和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4所示,一种反向折合伞,包括伞面1、可伸缩伞杆2、伞架和手柄5,所述伞架包括主伞骨3、支撑骨4、上伞巢6和下伞巢7,所述手柄5套设在伞杆2下端部,伞杆2由若干节圆杆相套接形成,相邻两节圆杆之间通过弹性销钉14进行限位,所述上伞巢6固连于伞杆2上端并与主伞骨3相铰接,所述下伞巢7套设于伞杆2上并与支撑骨4相铰接,其中下伞巢7可沿伞杆2轴向滑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伞杆2的外围还套设有伞身9,所述伞身为圆筒管状,所述伞杆2上套设有夹于上伞巢6和下伞巢7之间的压缩弹簧8,在此,压缩弹簧8的弹力能够使伞面保持撑开状态。同时,为了使支撑骨4和主伞骨3能够顺利向上翻折并尽可能收缩的紧密些,所述下伞巢7的直径大于所述上伞巢6直径;所述伞身9内径大于所述下伞巢7直径,所述手柄5位于所述伞身9下端使得握住伞身9向下拉手柄2时伞身9的上端顶住支撑骨4并使其与主伞骨3向上翻并收缩到伞身9内,方便携带,同时伞面向上翻折能够有效防止雨水滴落在身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伞面1为弹性薄膜,例如TPU薄膜,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够有效减小在反复折合中伞骨和支撑骨的损伤。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在伞收合状态时,在伞身的上端套上管帽,并且可以将伞身9做成各种样式,例如棒球棍,拐杖等等,实现与一些玩具或出行用品相结合,使用方便,功能多样化。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手柄2上端设有卡在所述伞身9后端的挡圈10,所述挡圈10的直径大于所述伞身9内径以使挡圈10可卡在伞身9后端防止手柄5进入伞身9内,在伞面撑开的正常使用状态下,伞身9的上端顶着支撑骨4,伞身9的后端顶着挡圈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学震,未经杨学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5946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