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水型塑料导爆管连接元件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018602.X | 申请日: | 2014-01-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763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 发明(设计)人: | 李洪伟;颜事龙;祝云辉;杜明燃;王洪森;祝二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F42B3/22 | 分类号: | F42B3/2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水 塑料 导爆管 连接 元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民爆辅助用品领域,涉及一种连接元件,特别是一种具有防水作用的塑料导爆管连接元件。
背景技术
随着民爆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和要求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解决。目前,对于爆破作业来讲,一般使用较多的导爆管雷管,导爆管雷管的网路连接方式采用连接元件连接,连接元件连接的优点在于,可以一次性连接四根导爆管,使导爆管之间相互传爆,其操作方法也较为简单,一般直接使用剪刀将四根导爆管的接头剪齐,然后装入连接元件内,有的连接元件采用钳子加紧的方式,使连接元件与导爆管闭合,有的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将连接元件与导爆管闭合,一般都能够很好地传爆。
但是就目前使用的连接元件来讲,其缺点在于防水性能较差,一般的连接元件不具备防水性能,这就导致在阴雨天气或者在天气多变的南方地区进行爆破作业时,会使连接元件进水潮湿,进而导致导爆管拒爆,影响爆破作业。针对这一问题,工程技术人员也采取了很多方法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一般采用胶带将其联通处封住,这种方法防水效果良好,但是其工作量较大,在紧急情况下难以对大量的连接元件进行封闭,另外一种方法是采用塑料袋将连接元件装入其中,然后把塑料袋扎紧,防止水的进入,这种方法的防水效果也较为明显,但是缺点也是工作量较大、操作繁琐、紧急情况下也难以对大量的连接元件进行封闭。
目前,也有一些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多种设计方案,比如中国专利201030603417.X和201110101136.8,但是就目前连接元件的本质问题还没有实质性地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水效果较好的塑料导爆管连接元件,旨在解决现有塑料导爆管连接元件防水效果较差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一种防水型塑料导爆管连接元件,其结构包括旋转臂、连接元件外壳、内螺纹、外螺纹、压缩帽,其中旋转臂、连接元件外壳和内螺纹构成连接元件前端,旋转臂、外螺纹、压缩帽构成连接元件末端,所述压缩帽是由四个半圆状塑料卡扣组成,所述半圆状塑料卡扣的直径为6mm,所述半圆状塑料卡扣与连接元件外壳之间设有压缩弹力装置,所述连接元件前端与连接元件末端之间设有连接配合结构,所述连接配合结构采用螺纹连接。
本发明设计的一种防水型塑料导爆管连接元件,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采用前端和末端分开加工生产、整体材料采用塑料,在使用过程中,先将导爆管装入连接元件末端,然后将连接元件末端的压缩帽闭合加紧导爆管,使导爆管紧紧地贴在一起,然后用剪刀将导爆管前端剪齐,然后将导爆管和连接元件末端一起通过螺纹与连接元件前端进行连接,连接好以后,导爆管前端就处于连接元件的内部,进而达到了防水要求。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显而易见的突出实质性特点和显著优点,本发明通过连接元件末端压缩帽的设计,使导爆管紧紧地贴在一起,固定了导爆管、减少了导爆管之间的空隙,使塑料导爆管连接元件防水效果明显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防水型塑料导爆管连接元件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防水型塑料导爆管连接元件前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防水型塑料导爆管连接元件前端右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防水型塑料导爆管连接元件末端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防水型塑料导爆管连接元件末端右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防水型塑料导爆管连接元件末端压缩帽张开结构示意图。
1为旋转臂,2为连接元件外壳,3为内螺纹,4为外螺纹,5为压缩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防水型塑料导爆管连接元件,包括旋转臂1、连接元件外壳2、内螺纹3(外螺纹4)、压缩帽5,结合图2和图3所示,其中旋转臂1、连接元件外壳2和内螺纹3构成连接元件前端,结合图4和图5所示,旋转臂1、外螺纹4、压缩帽5构成连接元件末端,压缩帽5是由四个半圆状塑料卡扣组成,半圆状塑料卡扣的直径为6mm,半圆状塑料卡扣与连接元件外壳2之间设有压缩弹力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元件前端与连接元件末端之间设有连接配合结构,连接配合结构采用螺纹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1860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