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挡渣定位用引导棒的生产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478455.X | 申请日: | 2013-10-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223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 发明(设计)人: | 王凯;金福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云天冶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8B3/02 | 分类号: | B28B3/02;C04B35/66 |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蒋海军 |
| 地址: | 243000 安徽省马***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定位 引导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转炉出钢用的挡渣辅助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挡渣定位用引导棒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在转炉冶炼终结时,全部熔渣均浮在钢水表面,在转炉出钢过程中,尤其是在大部分钢水排出后,在出钢口处钢水会形成较强的涡流,熔渣不可避免地随钢水流出。由于熔渣中含有大量的对钢水有害的成分,并且这些有害成分将随时重新返回或溶解到钢水中,影响钢水的纯净度和最终的钢材产品质量,同时,大量的熔渣还将以不同的形式消耗合金,降低了钢水精炼过程的合金收得率。为此,国内外钢铁企业均采用转炉出钢挡渣技术来控制下渣量。
为了提高转炉挡渣效果,国内外在挡渣技术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自1970年日本发明挡渣球出钢挡渣方法以来,先后发明了几十种挡渣方式,其中,挡渣塞以其挡渣成功率高、下渣量少、定位准确的特点得到广泛的应用。现有的挡渣塞一般包括挡渣塞本体部分和引导棒部分,挡渣塞本体部分和引导棒部分装配在一起使用,如中国专利号ZL201220126908.3,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转炉出钢用的挡渣塞公开的技术方案。引导棒的结构如图4所示,耐火层6包裹在芯材7的外周沿,且芯材7的两端均伸出耐火层6。
目前,引导棒部分的常用制作方法是:(1)采用钢管锯开成两片制成上下模具,上下模具组合成中空的管状结构,其底部安装有圆套环,其上部采用圆环卡,再用螺丝固定成柱,其直径为40~50mm;(2)用铝矾土、镁砂细粉和结合剂等制作成自流浇注料,用人工加入浇注料装置,在振动台上,边加料边振动,直至浇注料加满管状结构的模具;(3)脱模并养护,脱模的养护期为:在15℃以上养护24小时,5~10℃以内养护36小时,5℃以下不能正常生产,原因是结合剂不起作用,养护后脱模,脱模之后还要养护7~10天,进行高温烘烤方可使用。
如中国专利申请号00136033.7,申请日:2000年12月28日,发明创造名称为:机压成型挡渣栓的制作方法,该申请案涉及一种机压成型挡渣栓的制作方法,其步骤包括:①挡渣栓头部的制作:首先将铝矾土、镁砂、硅铁耐火材料及铁矿石、铬矿石、钢渣进行破碎筛分,将水玻璃与原材料混合,将混合物放入专用模具中,在压力机上加压成型后干燥;②导向杆(即本发明所称的引导棒)的制作:将上述原料与耐火水泥、水混合,将混合物放入专用模具中,模具中央放入钢筋,振动成型后,养护、脱模、干燥;③将挡渣栓头部和导向杆进行组装使之固定。该申请案中,引导棒的制作采用现有技术中采用的震动成型技术,脱模养护周期长,导致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成本高。
中国专利申请号2013103409129,申请日:2013年8月7日,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转炉挡渣用引导棒的压制生产方法,该申请案的步骤为:(1)耐火层的原料准备;(2)耐火层的原料混合;(3)采用压制装置压制成型:混合料铺设在下半部模体的下凹槽内,并在混合料中插放芯材,待混合料和芯材铺设完成后,压制动力机构驱动上活动模座,该上活动模座带动上半部模体向下运动并压制混合料和芯材,与此同时,左侧油缸驱动左侧顶头组向右运动,右侧油缸驱动右侧顶头组向左运动,芯材的左端穿过左顶压杆内部的芯材空腔,芯材的右端穿过右顶压杆内部的芯材空腔;(4)自然养护并烘干。该申请案虽然采用了机械压制的方式实现了自动生产引导棒,但是其耐火层的原料采用的是55~60%铝矾土、33~38%镁砂和5~8%酚醛树脂,该耐火层的原料配比与压制过程的配合不尽理想,且压制过程采用一次压制成型的方式,导致该申请案在压制过程中压制效率不尽理想,压制成型合格率需要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1.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转炉挡渣用引导棒的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成本高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挡渣定位用引导棒的生产方法,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实现机械压制高效率生产引导棒。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一种挡渣定位用引导棒的生产方法,其步骤为:
步骤一、耐火层的原料准备
该耐火层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60%~65%棕刚玉和35%~40%铬矿,其中:棕刚玉和铬矿混合物中平均粒径小于1mm范围内的占棕刚玉和铬矿混合物总质量的45%,平均粒径在1mm至3mm范围内的占棕刚玉和铬矿混合物总质量的20%,平均粒径在3mm至5mm范围内的占棕刚玉和铬矿混合物总质量的35%;
步骤二、耐火层的原料混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云天冶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云天冶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7845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