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垃圾筛上物衍生燃料制备的粘结剂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62446.2 | 申请日: | 2012-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965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李春萍;黄乐;顾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L5/46 | 分类号: | C10L5/46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林贸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1 | 代理人: | 李桂玲;杜国庆 |
地址: | 10004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垃圾 筛上物 衍生 燃料 制备 粘结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固体废物处置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针对垃圾筛上物衍生燃料制备的粘结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愈来愈关注,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同时,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日益增长,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在逐渐增加。早在1996年,中国的城市垃圾清运量就已经达到了1亿吨,而且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长。垃圾的历年堆存量达到60多亿吨,全国有200多座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垃圾堆存侵占的土地面积多达5亿多平方米。因此,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实现无害化、减量化和再资源化,消除城市生活垃圾的污染已成为我国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目前,城市垃圾处理的方法主要包括填埋、焚烧和堆肥等技术。其中,焚烧法是将垃圾置于高温炉中,使其中可燃成分充分氧化的一种方法,产生的热量可用于发电和供暖等。从发达国家垃圾的处置方式变化情况来看,垃圾填埋法所占比例持续下降,垃圾焚烧所占比例逐年上升,由此可知,焚烧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垃圾减量化和能源化的处置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
筛分是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的基本手段之一。利用筛分不仅可将垃圾中不同粒径物料的分离,还可提高垃圾热值。经过筛分后的垃圾筛上物含水率低,且热值较高,常常作为垃圾焚烧厂的主要原料。但垃圾筛上物直接焚烧存在着处理率低、能耗高及酸性气体、二恶英、飞灰等二次污染等问题,导致垃圾焚烧厂建设困难。因此,1980年英国科学家提出了垃圾衍生燃料(Refuse Derived Feul,简称RDF)的概念,所谓垃圾衍生燃料,即垃圾经分拣、破碎、涡电流除铝、磁选除铁,再破碎、风选、压缩和干燥等工序制成的一种固体燃料。后来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迅速投资进行研发并将成果应用于实践。垃圾衍生燃料不仅便于储存和运输,而且可以显著改善燃料性能、控制二次污染,目前已受到世界广泛关注,在美国、日本、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引起了很大的重视,为垃圾能源化带来了生机。
粘结剂是制取颗粒不可缺少的组分,要求其具有良好的粘结性和成球性,且制作的生球应有良好的抗爆性能,较高的干、湿球抗压及落下强度。粘结剂包括无机粘结剂和有机粘结剂两类。垃圾筛上物以塑料为主,含水率低,不易成型,因此,制备垃圾衍生燃料时,粘结剂的添加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适用于筛分后的垃圾筛上物垃圾衍生燃料制备的粘结剂,以解决垃圾筛上物含水率低、不易成型等问题,不仅可以增加垃圾筛上物垃圾衍生燃料制品成型率和落下强度,而且可以消除恶臭、减少渗滤液产生量,提高垃圾衍生燃料的储存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适用于垃圾筛上物垃圾衍生燃料制备的粘结剂,所述的粘结剂包括的原料的重量份数比为:
电石渣 50~80
粉煤灰 5~10
污泥 10~45;
其中,所述的电石渣是电石法PVC生产中的废弃物,所述的污泥为粉状。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适用于垃圾筛上物垃圾衍生燃料制备的粘结剂的制备方法,所述的粘结剂包括的原料的重量份数比为:
电石渣 50~80
粉煤灰 5~10
污泥 10~45;
其中,所述的电石渣是电石法PVC生产中的废弃物,所述的污泥为粉状;
所述的粘结剂的制备方法为:分别称取所述的电石渣、粉煤灰、污泥,在搅拌机中混合至少30min,充分混合均匀,得到粉状粘结剂。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适用于垃圾筛上物垃圾衍生燃料制备的粘结剂的应用,所述的粘结剂包括的原料的重量份数比为:
电石渣 50~80
粉煤灰 5~10
污泥 10~45;
其中,所述的电石渣是电石法PVC生产中的废弃物,所述的污泥为粉状;
所述的粘结剂的应用包括以下步骤:
A. 将垃圾筛上物进行粉碎处理,得到粒径为5mm以下的垃圾粉碎物,再将所述的垃圾粉碎物进行调节含水量处理,得到含水率为25~30%的粉碎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624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