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动装置以及手势判断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46278.0 | 申请日: | 2012-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898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丁奎评;杨朝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张浴月;张志杰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装置 以及 手势 判断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装置,特别涉及一种以特定手势取代硬件按键进行解锁的移动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便携式装置变得越来越高级且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举例来说,类似如手机或平板电脑等手持式装置可以具备电信通信能力、收发电子邮件、维持社群网络、通信录管理、媒体播放、以及其他各式各样的功能与应用。由于这些装置的多样功能,也使得这些装置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之一,使用者在电子装置上进行从单纯的电话通信到在网络上进行各种社群活动及商业交易等活动。也因为如此,在这些手持式装置上储存的使用历史纪录以及各种私人信息也日趋重要及多样化。
目前有多种手持式装置配备触控式显示单元(如触控屏幕等),使用者可以通过触控屏幕进行相关输入。当使用者一段时间未使用电子装置而使电子装置闲置时,电子装置会自动进入休眠模式。当使用者想要再次使用电子装置,则必须先将电子装置进行解锁,以使得电子装置回到正常工作模式,以便进行后续操作。
一般手持式装置的解锁动作需先经过硬件按键的致能后,再经由在触控屏幕上输入预设的密码或是依照触控屏幕中显示的解锁提示来进行滑动等手势,从而达到解锁的目的。上述解锁程序中,不论是密码的记忆或繁复的操作步骤,都造成了使用者的负担。举例而言,当使用者在只能用一手操作的状况下对手持式装置进行解锁时,容易在按下按键的同时造成手持式装置重心不稳或者滑动,因此造成使用上的不便。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为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移动装置包括一显示面板、一触控面板以及一处理单元。显示面板用以显示图像,而触控面板用以检测一使用者手势,并接收相应于使用者手势的一感应信号。触控面板还用以根据感应信号计算经由使用者手势接触所产生的至少一接触点,并且产生相应至少一接触点的至少一致能信号。处理单元用以当移动装置操作在一正常操作模式时,操作于一第一工作频率,以及当移动装置操作在一休眠模式时,操作于一第二工作频率。第二工作频率小于第一工作频率,并且当休眠模式时,移动装置关闭处理单元以及显示面板并且触控面板继续检测使用者手势。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手势判断方法,适用于一移动装置,其中移动装置具有一触控面板以及一显示面板,手势判断方法包括当移动装置处于一休眠模式时,判断触控面板的一感应信号是否产生一既定数量的致能信号以及维持一既定时间;当感应信号产生既定数量的致能信号并且维持既定时间时,根据致能信号所代表的至少一接触点所分布的位置,判断产生所述接触点的使用者手势是否构成符合人体工程的一自然手势;以及当产生所述接触点的使用者手势构成自然手势时,致使移动装置自休眠模式回复至一正常操作模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装置以及一种手势判断方法,用以在不通过物理按键的情况下进行解锁,并且自动调整解锁后画面显示的方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移动装置的方块图;
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的触控面板接收到的致能信号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提供的触控面板接收到的致能信号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提供的手势判断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另一手势判断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判断使用者手势是否构成自然手势的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另一判断使用者手势是否构成自然手势的流程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00~移动装置
102~显示面板
104~触控面板
106~处理单元
108~判断单元
110~重力传感器
S1-SN~致能信号
A1、A2~矩形
B1、B2~重心
C1、C2~中心
D1、D2~方向
(X1,Y1)-(X5,Y5)~坐标
d1-d5~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详细讨论本发明各种实施例的装置及使用方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所提供的许多可行的发明概念可实施在各种特定范围中。这些特定实施例仅用于举例说明本发明的装置及使用方法,但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宏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宏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4627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