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呼吸式蜗形蓄热通风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41200.6 | 申请日: | 2010-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218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03 |
发明(设计)人: | 徐亚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建科建筑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7/007 | 分类号: | F24F7/007;F24F11/02;F24F13/28;F24F13/3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林炜 |
地址: | 200032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呼吸 式蜗形 蓄热 通风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风装置的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呼吸式蜗形蓄热通风器的技术。
背景技术
目前的建筑物中普遍存在着室内新风量不足的缺陷,这种缺陷在高温、寒冷季节特别明显。增加室内新风量的方法主要有打开门窗透气,安装空调循环风机加新风口、新风机、全换热新风机、换气扇等。
现有的增加室内新风量的方法具有以下缺陷:1)打开门窗透气会影响室内环境温度,进而影响环境舒适度,而且室外空气中往往夹带有大量尘埃,会影响室内清洁卫生;2)采用空调循环风机加新风口、新风机、全换热新风机、换气扇等设备的方式在使用时需要人工干预,使用极其不便,而且在换气过程中室外空气是直接引入室内的,由于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之间的温差较大,因此这种方式的能量损耗很大。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换气过程中能量损耗很小,而且使用方便的呼吸式蜗形蓄热通风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呼吸式蜗形蓄热通风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蓄热器、双向换风扇和温差换向驱动控制器;
所述蓄热器由至少两个通过绝热密封圈级联的蜗形蓄热单元组成,其两端各用一绝热密封件盖封,而且至少有一端装有滤网;
所述外壳是一桶体,其两端各设有一进出气口,每个进出气口上各设一个通气的端盖和一个温度传感器,所述蓄热器套设于外壳中,其两端分别对向外壳的两端,所述双向换风扇安装于外壳的一个进出气口上;
所述温差换向驱动控制器设有两个信号输入口和一个信号输出口,其信号输出口连接并控制双向换风扇运行,两个信号输入口分别连接外壳两端的进出气口上的温度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蓄热器的外周面或外壳的外周面包覆有一层绝热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呼吸式蜗形蓄热通风器,通过温度传感器监测位于室内的进出气口及位于室外的进出气口的温度,并实时反馈给温差换向驱动控制器,温差换向驱动控制器根据温度传感器的反馈值自动控制双向换风扇的送风方向,从而完成室内外的呼吸新风交换,使用非常方便,而且在室内空气向室外排放时,蓄热器能将排放空气的能量储蓄起来,并在室外空气进入室内时将储蓄的能量释放至进入室内的新鲜空气中,使进入室内的新鲜空气的温度接近室内温度,因此在换气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很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呼吸式蜗形蓄热通风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呼吸式蜗形蓄热通风器沿轴向剖切的立体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呼吸式蜗形蓄热通风器中的蜗形蓄热单元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本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相似结构及其相似变化,均应列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呼吸式蜗形蓄热通风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蓄热器、双向换风扇3和温差换向驱动控制器(图中未示);
所述蓄热器由至少两个通过绝热密封圈4级联的蜗形蓄热单元2组成,其两端各用一绝热密封件5盖封,而且至少有一端装有滤网6;所述滤网可以隔绝飞虫;
所述外壳1是一桶体,其两端各设有一进出气口,每个进出气口上各设一个通气的端盖7和一个温度传感器8,所述端盖可以防止雨水进入,所述蓄热器套设于外壳1中,其两端分别对向外壳1的两端,所述双向换风扇3安装于外壳1的一个进出气口上;
所述温差换向驱动控制器设有两个信号输入口和一个信号输出口,其信号输出口连接并控制双向换风扇3运行,两个信号输入口分别连接外壳两端的进出气口上的温度传感器8;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蓄热器的外周面或外壳的外周面包覆有一层绝热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蜗形蓄热单元由蓄热材料制成,所述蓄热材料是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或金属材料;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使用时安装于墙体上,外壳两端的进出气口分别位于墙体的两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建科建筑节能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建科建筑节能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412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控偏振镜自动移位装置
- 下一篇:主操纵杆用密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