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青蛤生长实验分隔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211131.9 | 申请日: | 2009-10-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415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1 |
| 发明(设计)人: | 周凯;施兆鸿;彭士明;来琦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方易知识产权事务所 31121 | 代理人: | 欧阳俊立 |
| 地址: | 20009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生长 实验 分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贝类生长实验用的培育装置,尤其是青蛤生长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青蛤属底栖贝类,其活动范围小。目前在青蛤生长实验中,所用的培育装置一般有2种,一种为玻璃缸或塑料桶(盆),实验时将青蛤均匀平铺在底部,按时间节点进行抽样检测或取全部样品进行生长测定。其缺点是由于青蛤起始个体不完全一样,抽样检测误差大;而在养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死亡情况,故采用测定全部样品也有欠缺。第二种常用装置是采用烧杯或一次性杯子进行青蛤养殖,在此情况下,如果实验样品过多,养殖管理过程中的吸污和换水工作量极大,不便于管理。以上2种实验装置中,青蛤均仅被放置在容器底部,水体没被充分有效利用,造成了能源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设计一种青蛤生长实验用的分隔装置,解决现有技术存在抽样检测误差大、吸污和换水工作量大、管理不便和水体没被充分有效利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采用边缘具有插口的工程塑料板、尼龙筛绢和塑料篮筐,其特征是塑料篮筐中依序底铺60目尼龙筛绢和由边缘具有插口的工程塑料板嵌插组合成的方格框架。
本实用新型可调节空间大小,有效利用了水体空间,具有降低青蛤死亡率,确保了实验结果可信度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表示的是边缘具有插口的工程塑料板。
图2表示的是边缘具插口的工程塑料板交叉组合成方格框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采用边缘具有插口的工程塑料板,图1为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种边缘具有插口的ABS工程塑料板,该工程塑料板长(A)高(B)厚(C)分别为17.5cm、5cm、0.3cm,每块工程塑料板有多个插口,插口宽0.5cm,插口高2.5cm,插口间距2.5cm。12块工程塑料板交叉嵌插组合的方格框架具有49个面积为2.5cm×2.5cm方格的小空间。方格的空间大小及方格数量可利用插口间距进行调节。塑料篮筐长宽高分别为18cm×18cm×6cm。塑料篮筐中依次底铺60目尼龙筛绢和拼接好的方格框架即为完整实验装置。
本实用新型根据实验所需,可将塑料篮筐放置于实验容器中,每个方格空间放实验对象1个,即可进行目标锁定式的生长实验,可避免在现有实验装置中部分个体死亡而导致实验结果误差大,数据不准确的缺点。或将塑料篮筐相叠悬吊于水体中,进行立体养殖,有效利用水体空间,保证在相同环境实验条件下进行足够数量的实验群体并便于吸污等日常管理。
2009年上半年在东海水产研究所海南基地进行了青蛤在不同钾离子浓度下的生长实验,同时采用一种传统的塑料篮筐比较本实验装置的先进性。实验设5个梯度,每个梯度3个平行。每个平行用一个本实验装置,在间隔空间中放置青蛤1个(壳长1.5cm左右),共30个。实验在底面积0.2平方米的塑料桶中进行,实验时间为1个月,每隔5天测定壳长和体重一次。结果表明,2种装置的实验青蛤均有一定的死亡,但采用传统方法实验组记录的数据随青蛤的死亡数增多,误差率逐渐增大,采用平均值的方法,数据的可信度较差。而采用本实验装置,可以剔除因中途死亡个体,保证了在30天期限内其他青蛤生长数据的连续性,确保了实验结果的可信度。2种装置均为立体养殖,有效利用了水体空间。只用塑料篮筐组,由于篮筐互叠,青蛤与上面篮筐之间的空间较小,而且实验过程中充气的原因,青蛤易集中在一起,影响了青蛤的摄食和呼吸,30天平均死亡率达18%。而用本装置组的青蛤活动空间稳定,不受相互竞争性胁迫影响,30天平均死亡率仅为6.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1113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烟用水性胶滤棒专用成型腔结构
- 下一篇:可播多种作物的播种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