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钛硅复合氧化物载体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206227.0 | 申请日: | 2009-10-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903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 发明(设计)人: | 王鼎聪;刘纪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B01J32/00 | 分类号: | B01J32/00;B01J21/08;B01J21/06;B01J35/10;B01J37/00;C10G45/04 |
| 代理公司: | 抚顺宏达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102 | 代理人: | 李微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氧化物 载体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钛硅复合氧化物载体,其中含有棒状纳米氧化钛-氧化硅复合氧化物,在钛硅复合氧化物载体中无序堆积成框架式结构,所述棒状纳米氧化钛-氧化硅复合氧化物的直径为50nm~350nm,长度为直径的2~10倍。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棒状纳米氧化钛-氧化硅复合氧化物在钛硅复合氧化物载体中的重量含量为30%~98%。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钛硅复合氧化物载体的理化性质如下:孔容为1.0~3.2ml/g,比表面为180~450m2/g,平均孔径为12~80nm,孔隙率为60%~93%。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钛硅复合氧化物载体的理化性质如下:孔容为1.1~2.3ml/g,比表面为200~429m2/g,平均孔径为15~60nm,孔隙率为80%~93%。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钛硅复合氧化物载体中,氧化钛的重量含量为7%~70%,氧化硅的重量含量为30%~93%。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钛硅复合氧化物载体的孔分布如下:孔直径在10nm以上的孔所占的孔容为总孔容的75%以上。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钛硅复合氧化物载体的压碎强度为6~80N/mm。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钛硅复合氧化物载体中,含有助剂硼、锆、磷和氟中的一种或多种,以钛硅复合氧化物载体的重量为基准,助剂以氧化物计的含量为0.5%~30.0%。
9.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载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制备纳米钛硅复合氢氧化物凝胶,
(2)步骤(1)得到的物料经干燥后,经成型,干燥和焙烧,得到本发明的钛硅复合氧化物载体;
步骤(1)所述的纳米钛硅复合氢氧化物凝胶是采用熔盐超增溶胶团法制备的。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的纳米钛硅复合氢氧化物凝胶的制备步骤如下:
A、将烃类组分、VB值小于1的表面活性剂混合均匀;
B、含纳米钛硅复合氢氧化物的凝胶至少由以下一种方法制得:
方法一:
钛源和/或硅源缓慢加入到步骤A所得的混合物中,混合至形成均匀超增溶胶团;再将剩余部分钛源和/或硅源滴加到上述体系中;然后向上述的体系中加入沉淀剂,80℃~120℃进行沉淀反应4~30小时,得到本发明的含纳米钛硅复合氢氧化物胶团;
方法二:
将钛源和/或硅源与沉淀剂混合均匀后,加热至熔融,然后缓慢加入到步骤A所得的混合物中,混合至形成均匀超增溶胶团,再将剩余部分钛源/或硅源滴加到上述体系中;在密闭的条件下,在70℃~200℃下进行均匀沉淀反应,反应时间为2~8小时,然后老化0~30小时,得到含纳米钛硅复合氢氧化物胶团;
步骤B中所述的钛源为三氯化钛、四氯化钛、四溴化钛、硫酸氧钛、硝酸氧钛、硫酸钛、硝酸钛、四氟化钛和四碘化钛中的一种或多种;步骤B中所述的硅源为硅溶胶、正硅酸乙酯和正硅酸丙酯中的一种或两种;
其中钛源和有机硅源采用醇溶液的形式加入到体系中,硅源采用硅溶胶时直接滴加到体系中;其中水在形成超增溶胶团之前的任意步骤中加入;
以步骤B所得混合物的重量为基准,硅源(干基)、钛源(干基)、沉淀剂、水和低分子醇的用量是60.0%~90.0%,表面活性剂的用量为0.1%~6.0%,烃类组分的用量为3.0%~30.0%。
11.按照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步骤B所得混合物的重量为基准,表面活性剂的用量为0.5%~4.0%,烃类组分的用量为3.0%~15.0%。
12.按照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低分子醇是甲醇、乙醇、丙醇和丁醇的一种或混合物。
13.按照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所述的钛源为三氯化钛、四氯化钛、四溴化钛中的一种或多种;步骤B中所述的硅源为硅溶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0622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