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直下式与侧光式相混合的混合式背光源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185905.X | 申请日: | 2009-12-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76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 发明(设计)人: | 吴华夏;沈健;董戴;刘波;陆小松;田玮;黄建发;汪显波;史新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F21S8/00 | 分类号: | F21S8/00;F21V17/00;F21V19/00;F21Y101/02 |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 地址: | 241002 安徽省芜***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直下式 侧光式相 混合 混合式 背光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LED灯背光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下式与侧光式相结合的混合式背光源。
背景技术
一般地,工业、医疗、航空显示等特种LCD领域对亮度均匀性和颜色均匀性要求较高。航空显示对这两种光学均匀性要求更高,通常分别对昼夜模式的亮度均匀性提出要求,例如机载LCD昼模式亮度均匀性要求达到20~25%以内,夜模式亮度均匀性要求达到30~40%以内。除此之外,这种高要求的应用还对高亮度模式下的功耗控制有严格限制,还要求昼夜模式均能在相当宽的范围内调节显示亮度。
常规的直下式或侧光式LED背光设计通常根据LCD亮度、色度及其均匀性要求先进行理论计算确定所需LED背光灯的数目。对直下式LED背光而言,结合LCD结构的要求特别是背光腔高度的限制;对侧光式LED背光而言,结合LCD结构厚度的要求,通过导光板的布局设计来获得较好的匀光能力。再分别设计或选择正确的光学膜组合,最终确定直下式或侧光式相邻LED背光灯的间距,采用等间距行列排布的方式构成LED阵列,可以通过计算或者光线追迹的方式来模拟亮度及颜色均匀性,从而完成直下式或侧光式LED背光的设计。
亮度均匀性(简称LU)一般采用9点测试法,即将液晶显示屏划分为9块相等面积的区域,记录每个区域中心点垂直于LCD方向的亮度,一般取亮度最大值和最小值按照LU=(Lmax-Lmin)/(Lmax+Lmin)或LU=(Lmax-Lmin)/Lmax计算亮度均匀性。颜色均匀性则取液晶显示屏中央垂直于LCD方向的色坐标作为参考点(u0’,v0’),计算其它区域中心的色坐标(u’,v’)离中心色坐标点的距离,也即
传统的直下式LED背光设计,即LED采用等间距排列的方式虽然可以通过同步缩小行或列相邻LED背光灯间距、扩散膜/板(或称漫射膜)等方式来获得较好的亮度和颜色均匀性,但是通常都以牺牲亮度、增大背光功耗为代价,这是由于扩散膜/板扩散效果和其轴向通过率往往相矛盾,即漫射效果好、轴向透过率就较低,漫射效果差、轴向透过率较高。纯粹的直下式LED背光的缺点是有时不能够在宽范围内灵活调光或进行其它的设计。
一般的侧光LED背光设计,即LED采用等间距排列的方式虽然可以通过同步缩小行或列相邻LED背光灯间距、扩散膜/板(或称漫射膜)、提高导光板匀光能力等方式来获得较好的光学均匀性,但是通常不能两全齐美,这是由于扩散膜扩散效果和其轴向通过率是矛盾体,例如漫射效果好、轴向透过率就较低;导光板若网点设计合理,一般网点大小和排布合适且较密可以获得良好的匀光效果,但轴向透过率下降,反之均匀性较差、轴向透过率较高。对于多侧入光的应用而言,设计网点时轴向透过率和均匀性不能很好的同时兼顾,典型表现为中间轴向透过率高、四周低。完全的侧光式LED背光的劣势是功耗难以控制到合理的范围内,特别是高亮度(>1000nit)时这种不足暴露得更明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未经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8590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称重仪表
- 下一篇:一种应用于陶瓷原料配比控制系统中的皮带秤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