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下荧光光学测量用仪器的通光密封窗口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116711.5 | 申请日: | 2008-05-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9127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04 |
| 发明(设计)人: | 兰举生;王文举;孙光辉;孙景安;时媛芬;陈结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G01N21/01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30031***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水下 荧光 光学 测量 仪器 密封 窗口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光密封窗口,尤其是一种水下荧光光学测量用仪器的通光密封窗口。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在海洋环境的监测中,多使用圆筒形荧光光学测量仪器。该种仪器的内部设置有发射与接收光学系统,以及探测和控制部件等。仪器为了保证在水下的正常工作,必须是全密封的,所采集的信号数据通过水密电缆传送到岸上或船上。在仪器的探测端通常设置有两个相互垂直的光学通道,一个是激发光源发射光学通道,另一个是荧光信号接收光学通道。这两个光学通道必须装有密封窗口平镜,才可有效地实现对仪器的密封,且保证仪器光源激发到海水里的光强足够大,使所测量的物质受光激发后能够产生可被接收光学通道接收的荧光信号。现有的水下荧光光学测量用仪器的激发光源发射端窗口、荧光信号接收端窗口采用的均是将平板镜经置于密封槽中的○型圈及紧固圈与仪器壳体固定连接的密封结构。如正在使用的水下荧光光学测量仪器的激发光源发射端密封窗口和荧光信号接收端密封窗口。但是,这种密封结构存在着不足,其缘由为固定平板镜的紧固圈有着一定的厚度,此厚度使平板镜凹陷于仪器壳体的外表面。当仪器的激发光发射端或荧光信号接收端垂直向下进入水体中时,因窗口平板镜是凹陷于仪器壳体的,故在凹陷部位会有空气不能及时排除,从而在窗口平板镜的表面产生气泡。这是非常有害的,它使得激发光源的发光效率损失较大,同时又使得接收的荧光信号极其微弱、失真,影响了测量的有效性。尽管也可以在仪器进入水体后,采用人工手提仪器吊绳反复摆动仪器的措施来使空气排出,但毕竟费时费力,造成了使用的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用,使用方便的水下荧光光学测量用仪器的通光密封窗口。
为解决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水下荧光光学测量用仪器的通光密封窗口包括置于仪器壳体上的、相互垂直设置的激发光窗口平镜和荧光信号接收窗口平镜,其中,激发光窗口平镜经置于第一密封槽中的第一○型圈及第一紧固圈与仪器壳体固定连接,荧光信号接收窗口平镜经第二密封槽中的第二○型圈及第二紧固圈与仪器壳体固定连接,特别是:所述激发光窗口平镜和荧光信号接收窗口平镜的中心部位均为圆柱台阶状,所述激发光窗口平镜圆柱台阶的高度与第一紧固圈的厚度相等,所述荧光信号接收窗口平镜圆柱台阶的高度与第二紧固圈的厚度相等。
作为水下荧光光学测量用仪器的通光密封窗口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激发光窗口平镜经第一紧固圈与仪器壳体固定后,第一紧固圈的外表面与仪器壳体的外表面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的激发光窗口平镜的圆柱台阶底面的径向宽度≥第一密封槽的宽度;所述的荧光信号接收窗口平镜经第二紧固圈与仪器壳体固定后,第二紧固圈的外表面与仪器壳体的外表面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的荧光信号接收窗口平镜的圆柱台阶底面的径向宽度≥第二密封槽的宽度。
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激发光窗口平镜和荧光信号接收窗口平镜的中心部位均为圆柱台阶状的结构,且激发光窗口平镜圆柱台阶的高度与第一紧固圈的厚度相等,荧光信号接收窗口平镜圆柱台阶的高度与第二紧固圈的厚度相等的构造,使激发光窗口平镜和荧光信号接收窗口平镜的外表面分别与两只紧固圈的外表面相平行,消除了凹陷部位,杜绝了气泡的存在,再也不用人工清除气泡,既避免了气泡对测量有效性的影响,又省时省力,便于使用。
作为有益效果的进一步体现,一是激发光窗口平镜经第一紧固圈与仪器壳体固定后,第一紧固圈的外表面与仪器壳体的外表面处于同一平面,荧光信号接收窗口平镜经第二紧固圈与仪器壳体固定后,第二紧固圈的外表面与仪器壳体的外表面处于同一平面,使得激发光窗口平镜、第一紧固圈和仪器壳体,以及荧光信号接收窗口平镜、第二紧固圈和仪器壳体均在同一平面上,不仅完全消除了凹陷或凸起部位,还使仪器的外形整齐、美观;二是激发光窗口平镜的圆柱台阶底面的径向宽度≥第一密封槽的宽度,荧光信号接收窗口平镜的圆柱台阶底面的径向宽度≥第二密封槽的宽度,使密封更加可靠。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基本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167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