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水下收放络车的压紧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167586.5 | 申请日: | 2008-10-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230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军;吴旌;孙善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63C11/34 | 分类号: | B63C11/3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43003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水下 收放络车 压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紧装置,特别是涉及到一种用于水下收放络车的压紧装置,属于机械结构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海洋潜标技术的发展,它们的工作平台根据系统配置和功能上的需要由系留平台和浮动平台两部分组成。系留平台一般正浮力较大,采用水平系留或垂直系留方式可以保证系统准确的定深在规定水深范围内;浮动平台也具有一定的正浮力,上面安装有海洋测试设备或其它仪器,包括卫星通讯系统,一般浮动平台需要完成一个规定垂直剖面的测量任务,或可能需要将测量数据记录下来并通过卫星将数据传输到岸站。水下收放络车装置是具有类似浮动平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收放机构则是络车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机构利用联动轮及压紧轮构成的压紧装置,可以解决索在收放过程中的导向和换向时自动排索机构容易乱索的技术难题,实现浮动平台的水中自动升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水下收放络车的压紧装置,目的是解决水下收放络车排索的问题。
一种用于水下收放络车的压紧装置,压紧装置包括压紧轮组和压力调节机构,外围设备有排索机构、电机传动系统;其中,压紧轮组由压紧轮、小轴、转臂和转轴组成;压力调节机构由调节螺柱、弹簧套筒、压缩弹簧、连接芯杆和转动杆组成;排索机构包括轴A、轴B、底板、支板、端盖、齿轮、联动轮、挡板、支架和连接架;支架固定安装在底板上,左右两个轴A安装在连接架和挡板之间,两个联动轮分别在两个轴A上;轴B安装在连接架中部,有3个齿轮位于连接架和端盖之间同一平面上,中间的齿轮与左右两个齿轮分别咬合,轴B与中间的齿轮连接,两个轴A分别与左右两个齿轮连接,端盖安装在连接架上,端盖和轴B上端轴承连接,支板连接在端盖上方,支板同时与底板相连;压力调节机构的转动杆与压紧轮组的转轴固连,小轴与转轴分别固连在转臂上下两端,压紧轮套在小轴上,压紧轮与小轴之间装上滚珠或轴承,小轴的自由端装有螺母挡住压紧轮;压缩弹簧和连接芯杆安装在弹簧套筒里,调节螺柱与弹簧套筒通过螺纹套接,转动杆和连接芯杆固连。压力调节机构安装在挡板下方;压紧轮组的转轴穿过挡板与压力调节机构相连。
联动轮的外表面上有平行沟槽,沟槽的大小、深度和间距根据工作索的直径确定,沟槽的个数根据负载的大小来设计,两个联动轮的沟槽配合起来,对工作索具有螺旋步进导索的作用。沟槽的形式取V型沟槽。联动轮的大小根据工作索的最小弯曲半径以及收放络车的结构尺寸来决定。压紧装置施加给压紧轮组转矩,从而使压紧轮压在绕在联动轮上的钢索上,钢索因此获得与联动轮之间足够大的摩擦力,摩擦力带动钢索的收放,实现收放机构进行收放的功能,通过压力调节机构增大压紧轮对联动轮上钢索的压力,从而使钢索与联动轮之间的摩擦力增大,使钢索顺利收放而不发生打滑现象。
工作时,通过外加电机传动系统,使排索机构的轴A旋转,轴A通过齿轮连接带动轴B和两个联动轮的运动,通过压紧装置的压力调节机构来改变钢索与联动轮之间的摩擦力,旋进调节螺柱,带动弹簧套筒产生位移,使压缩弹簧压缩,压缩弹簧就会给连接芯杆一个反方向的力,连接芯杆带动转动杆旋转,由于转动杆与压紧轮组的转轴固连,此时压紧轮组就会与压力调节机构的连接芯杆向相同的方向旋转,从而压紧钢索,增大钢索与联动轮之间的摩擦力,当钢索和联动轮之间的摩擦力足够大时,钢索就会和联动轮一起运动,从而实现收索或放索功能。
有益效果:本发明可以解决索在收放过程中的导向和换向时自动排索机构容易乱索的技术难题,实现浮动平台的水中自动升降,结构简单并易于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用于水下收放络车的压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排索机构剖视图
图3是压力调节机构示意图
图4是压紧轮组示意图
其中:1-底板、2-支板、3-端盖、4-齿轮、5-联动轮、6-轴A、7-挡板、8-支架、9-连接架、10-轴B、11-调节螺柱、12-弹簧套筒、13-压缩弹簧、14-连接芯杆、15-转动杆、16-压紧轮、17-小轴、18-转臂、19-转轴、20-排索机构、21-压紧轮组、22-压力调节机构。
实施例
下面结合附图1、2、3、4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6758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碟形飞行器稳定控制机构
- 下一篇:一种加长力臂两用启开器





